主持人:劉志陽
主持人:《知識窗》邀請我主持本期的“大眾話題”,并送來了一些讀者來信。“人造景觀”是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從眾多的來信中可以看出,大家對“人造景觀”的認識還是比較深刻的,有的讀者對“人造景觀”這種社會現象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正負兩方面的闡述,有的讀者對“人造景觀”的發展趨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真可謂褒貶不一、眾說紛紜。
“人造景觀”的存在有其一定的文化價值
陳離(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人造景觀”的產生必然有一定的社會條件,而物質文明的提高是“人造景觀”產生的前提條件。人們只有在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保障的情況下,才有閑情逸致去旅游觀光。餓著肚皮游山玩水者畢竟是極少數。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老百姓富裕了,對物質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觀光旅游、一睹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便成了人們物質生活中新的內容。“人造景觀”的建設者們可能就是看準了這點才“大興土木”的。
劉榴(江西省湖口縣文化館):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千姿百態的旅游名勝到處遍布。而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暫的一生中將所有的旅游名勝一覽無遺。而“人造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較直觀地再現了歷史的原貌、濃縮了千姿百態的旅游景點,給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趙富誠(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政協):因業務關系,我到過中國許多地方,看過許多“人造景點”。成功的“人造景觀”的確有一種“人定勝天”的藝術效果,令游人流連忘返,如深圳的“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等。它們做工精致、形態逼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取得了理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主持人:還有一些讀者來信反映,成功的“人造景觀”對在青少年中傳授歷史文化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實,“人造景觀”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十三陵”、“故宮”、“岳陽樓”等在當時都是一種“人造景觀”。千百年來歷史風雨的洗刷,它們已經成為我國的旅游名勝,成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人造景觀”。這些“景觀”曾對再現我國歷史風貌、弘揚國威、抵御外來的侵略、培養青年一代的愛國情操、促進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的確起到了一些“自然景觀”不能替代的作用。事實證明,成功的“人造景觀”是經受得起歷史考驗的。
一哄而起的勢態令人擔憂
陳揚杰(陜西省漢中師院中文系學生):據有關部門統計,從80年代末期到目前為止,全國先后建造的人造景點達1800處之多,其中占地面積萬畝以上的有7處,投資超過億元的有50多處,絕大多數都未做可行性研究,缺乏規劃,品位較低,并存在著相同景點的重建現象。據統計,在全國各地的西游記宮就有30多處,甚至有的地方還大造寺廟、佛像,不惜毀林伐木、破壞森林資源,給社會帶來了一些負效應,建廟造佛也有悖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韓希峰(安徽太和縣原墻供銷社):的確如此,我國僅“西游記宮”就建有30多個,而且還有20多個城市正在計劃興建“西游記”微縮景區。另外,“水滸城”、“封神榜”、“大觀園”等名目繁多的微縮景區建設,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每個項目都是占地上百畝,大的上千畝,花費資金上千萬元,而大多數建成后并未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用這些資金去建幾所“希望小學”該有多好!
陳然(江西青年作家、《涉世之初》編輯):“景觀”還是自然的好,“景觀”前面加上“人造”兩個字,讓人覺得那種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東西被蕩滌掉了。“仿制品”再高明只能算是一種“藝術品”,而不應成為一種“景觀”。嚴格說來,“人造”和“景觀”是矛盾的。刻意的摹仿、人為的“濃縮”或者“夸張”對“景觀”只能是一種傷害,對藝術對人們的審美情趣是一種欺騙。我不大贊成搞什么“人造景觀”,我對那種不留任何人工痕跡的名山大川有一種固執的偏愛。
陳福季、陳洪波(山東濰坊醫學院圖書館):風景名勝作為發展旅游事業的重要資源,只有具有唯一性才能體現其旅游價值和觀賞價值,如果讓這種唯一性“遍地開花”,那“景點”還有什么觀賞價值呢。“縮景”是發展旅游事業、開發風景名勝資源中的一股逆流,是一種“假冒偽劣產品”,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因為“人文景觀”的設計權不容侵犯;“自然景觀”的地域專有權也不容侵犯;還有名勝古跡的專有名稱不容侵犯。
主持人:許多讀者來信反映絕大多數“人造景觀”質量和品位都不理想,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的“景觀”太多。一哄而起,盲目上馬,此風不可長。
理性開發“人造景觀”應注意的問題
于萌苗(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旅游文化專業):我認為首先要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入“人造景觀”的開發。當前,許多人造景觀的投資者是帶著一種“搶灘”的想法進入市場的,期望在短期內收回成本,獲得高效益,至于今后如何發展,前景如何,會遇到什么情況考慮很少,以這種思想為指導進行開發,出現慘淡經營的現象是很自然的。因此,改變指導思想,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是要有正確的市場定位和詳細的市場調查。
三是要有科學的開發計劃。為使“人造景觀”能滿足變化著的市場需求,應制定科學的開發計劃。即分期實施、滾動開發。同時,計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適時增加有創意的旅游項目,改變旅游產品的形象,才會更有吸引力。此外,科學的開發計劃除了注重售銷前的促銷外,也要關注售后調查、促銷。從而了解游客對景點的觀感,發現潛在的問題及時解決,贏得回頭客。
余躍華(浙江省天臺縣金屬工業濾網廠廠長、青年詩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難讓人相信當今“人造景觀”的建設者們,在營造“人造景觀”時沒有贏利的意圖。“人造景觀”應納入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它應擔當起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名山大川的責任,起到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而當今的“人造景觀”大多數是以贏利為唯一目的,而且收費高得驚人,讓人望而生畏。太濃的銅臭味勢必影響游人的情緒,將我國旅游事業導入歧途。
主持人:看來,讓“人造景觀”走出誤區,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已勢在必行,我們竭誠希望有關部門對此引起高度重視,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來。
陳揚杰:1997年11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已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率先制定了人造景點的管理辦法,這就是《陜西省人造景點管理辦法》,規定由省建設行政部門主管全省人造景點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在此我們也希望國家盡快制定一部關于人造景點管理的法規,使人造景點早點走上法制化軌道。
主持人: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旅游資源、財力和物力都很有限,所以不希望“阿房宮”式的悲劇在中國歷史上重演,因此確實應該規劃好、管理好。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