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倒孔(孔祥熙),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馬寅初和傅斯年,但少有人知道對此主張激烈而又見之行動的張治中。
倒孔運動,在國民黨統治史上是一件值得注目的事。“滿腔熱情,不知灑向何地!”(國民黨最高法院檢察長鄭烈致傅斯年信中語),是具有代表性的話。我當時是張治中身邊的機要秘書,親身參與了這個運動,及今思之,仍有心潮澎湃的感覺。
現在我把所知的往事,如實地寫下來。
孔、宋的勢力由來已久。遠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孔祥熙的夫人宋藹齡在東京就是孫中山先生的秘書。以后蔣、宋聯婚,孔祥熙更成了蔣介石的連襟,所以很早就受到重視和重用,歷任財政部長、行政院長。問題不僅在于官大、權大,尤其在于其權力不限于財政、經濟,而擴大到政治;在于其黨羽和機構遍布全國,形成禍國殃民的毒瘤。
到40年代初,一方面是國難深重,另方面是四大家族的反動統治,政治腐敗,經濟崩潰,貪污盛行,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使國人陷于極度苦悶的低氣壓下,而有關孔祥熙的丑聞更是傳遍全國。當時有志之士談到孔祥熙的荒淫無恥、倒行逆施、生活腐化,無不咬牙切齒,義憤填膺!
張治中對孔祥熙十分痛恨。1941年,張被任命為“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書記長。三青團是蔣介石為了同中共爭奪青年知識分子而設置的,大批大中學校的學生被強迫加入,其中不少是朝氣蓬勃、富正義感的愛國青年,張治中就設想以這些學生作為反孔倒孔的主要力量。所以到任不久,就對全國團員發出一個文件,提出六項任務,其中強調:
對各地把持糧食,操縱物價,營私謀利,借機發國難財者,應堅決反對之。
官僚惡習,乃政治腐敗的最大原因。凡不負責任,因循敷衍,欺騙虛偽,生活腐敗者,應痛切矯正之。
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流痞奸商,均為政治之最大禍害,應檢舉懲治之。
這些話針對性很強,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為了倒孔。到1942年,醞釀逐漸成熟,各地三青團支部就領導發起了倒孔運動。昆明是首義者,不久就蔓延到全國,蔚成風潮,但遭到蔣介石的嚴厲鎮壓。張治中不得不引咎請辭書記長職務,但蔣未批準。
然而,張治中對于倒孔并未灰心。到1943年秋天,他約集了各方面愛國憂時的反孔人士,主要是三青團的省級領導人和社會賢達、高級知識分子等四五十人,在重慶北溫泉數帆樓的地下室開了三天會。我當時擔任會議記錄。與會者發言踴躍,一個個慷慨激昂,言到憤激處往往聲淚俱下,情景十分感人,至今難忘。
綜合三天的發言,有如下重點:
(1)由于財政、金融措施之失當,貪污腐敗之公行,官商勾結,囤積居奇,以致物價高漲,使國民經濟陷于困境,國家預算無法控制,民生凋敝,民氣消沉,人心思亂,匪盜漸起,社會治安岌岌可危。
(2)由于各級黨政人員之日益官僚化,一些主要官員之卑鄙貪污,多數公務員之困苦怠弛,以致戰時政令無法推動。縣以下之鄉鎮保甲長,更大多數為土豪劣紳所把持,利用征兵、征工、征糧等機會橫征暴斂、勒詐苛索、草菅人命之事時有所聞。而由于綱紀廢弛,賞罰不明,人民敢怒而不敢言,一遇煽惑,鋌而走險,勢所不免。
(3)社會風氣,敗壞已極,少數官吏與奸商互相勾結,驕奢淫逸,影響所及,國民道德日趨墮落,人心敗壞,不堪設想。
(4)軍隊官兵生活艱苦,新兵素質低劣,部隊缺額過多,士氣漸衰,實力日減,精神、紀律廢弛松懈,萬一社會發生變亂,或在反攻初期遭到頓挫,軍隊不能克盡保衛之責,必將影響大局。
(5)公教人員受物價高漲之壓迫,潔身自好者朝不保夕,意志不堅者同流合污,甚至滿腹牢騷,企圖作種種非法之活動,以致行政效率日減,教育效果日低,青年不滿現狀,憂悶失望,或流于偏激,或意志消沉。
(6)同志干部,以革命理想難于實現,且目睹奸商土劣、不肖官吏利用國難發財,窮奢極欲,以致心灰意懶,情緒低落。.
會議最后,在張治中的授意下,給蔣介石寫了一封萬言書,末尾提出兩點重要建議:
一、“為謀鞏固革命政權,確立政府威信,徹底執行政策,應付非常時期起見,請速改組政府,將已失眾望之大員立即罷免,拔擢革命有為之干部,擔負重任。”
二、“為振奮人心,鼓舞士氣,請嚴飭綱紀,對官吏之貪污腐敗,發國難財致巨富者,嚴厲處置。”
這里的矛頭是指向孔祥熙的,蔣介石當然束之高閣,相應不理,以致這次會議活動未得實際結果。
后來,在一次日機空襲重慶時,張治中和蔣介石、宋美齡同進防空洞。張趁機向蔣進言:“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大家都不說話,顯得消沉衰老。”蔣問:“為什么大家不說話?”張說:“因為不敢講,也不愿講,如果您能鼓勵大家多說話,大家是會愿講和多講的。”蔣聽了連連點頭,宋美齡在旁插話:“講話是可以,但是不能亂講!”這顯然是在警告張,不許他再說倒孔的話。
直到1945年,張治中仍不死心。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三青團有六十位代表參加,張看到自己能在其中掌握過半數,其他代表也還有不少能受他影響,于是就約集一批人向大會提出一個《改革政治案》,主張“真正以工農為本黨組織的社會基礎;徹底實行民主集中制;根絕黨內小組織”。另外還提出了《限制黨團員財產案》,要求規定黨團員財產不得超過戰前價格5-10萬元,超過者自動捐獻,違者開除黨團籍。這又是針對孔祥熙之流的。這種與虎謀皮的幼稚想法,當時就被中共方面引為笑談。一位中共朋友跟張治中打趣說:“如果你們的提案得到通過,那么國民黨在全國就成了左派,我們共產黨將成為右派了!”
張治中和傅斯年都主張反孔倒孔,并且有一個共同的天真想法,就是反孔而擁蔣。所以,傅斯年最后隨蔣逃離大陸,老死臺灣;張治中則繼續充當蔣的和談代表,直至1949年4月北平和談失敗,才最終與蔣決裂。
“多行不義必自斃”,孔祥熙最后還是被攻倒了。這當然是各種因素促成的,包括全國的輿論,人民的向背,以至美國的壓力等,但傅斯年、張治中等在這方面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歷史上無疑是應當寫上一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