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關心一點時政的人都知道,去年下半年起,一場災難性的金融風暴狂卷了東亞大陸,其余波至今未能消除。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我們都會看到,銀行破產、企業倒閉、股市與外匯市場一片混亂等等類似的新聞。這時我們會感到一絲慶幸,這場風暴并未波及到我們,我們仿佛成了金融災難中的避風港和安全島。
但我們真的是那么安全嗎?
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其起因相當復雜,但從根本上說,還是金融管理制度和監控機制的問題。這也是近年來亞洲經濟高速發展時,各國政府疏于防范所留下的禍根。而在我國,近年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有些地方領導頭腦發熱,好大喜功,搞地方主義,擺花架子,亂批貸款,亂建項目。更有甚者,無視有關金融政策和法規,甚至把違法違規視為解放思想,弄虛作假,包庇違規。這些都是金融領域里的隱患。
有些數字,讓人聽起來還是會驚出一身冷汗:
到1996年底,我國銀行對國有企業貸款的呆賬、壞賬已經達到了一萬多億元人民幣,是銀行自有資產的三倍。僅國有企業拖欠銀行的利息就超過一千億元。銀行貸款中七成借給了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負債也有七成來自銀行貸款。
但國有企業效益不佳,無力還貸,致使銀行背負著愈來愈多的呆賬和壞賬;而由于銀行內部監控機制不完善,更是出現了大批人情貸款、關系貸款。
這一切都足以說明,金融風暴雖在門外,但它隨時可能會敲擊我們的國門!
金融對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12億人口的中國,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旦發生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這次東亞貨幣金融危機足以引起我們的警覺。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只有嚴肅法紀,對我們的銀行金融體系實行根本改革,對大中型國有企業動根治性的手術,才能夠將金融風暴徹底封堵在國門之外。
上海于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