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前因后果
廢除上市公司終身制,對那些不符合上市標準的上市公司堅決摘牌,決不姑息,這才能使證券市場真正擔負起資源有效配置和再配置的功能
根源:股票發行額度管理
是什么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ST、PT公司的大量孳生?ST、PT公司的生命力怎么會如此旺盛呢?
識者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股票發行的額度管理難逃其咎。
首先,由于發行額度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爭取到發行額度就相當于獲得了一筆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資金,導致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取發行額度上,并不關心企業本身的發展與規范。結果是爭取到發行額度并最終上市的企業不一定是最需要上市或最適合上市的企業,甚至可能是很差的企業;其次,在發行額度管理下,地方政府在獲得本地區的發行額度后,為爭取更多的企業上市,往往把額度盡可能多地分配給多家企業,使得上市公司小型化、袖珍化,規模較大、行業前景較好的企業卻往往與證券市場無緣。
從對四家PT公司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這些PT公司在上市以后都是由于經營管理不善導致負債累累,有的公司甚至是資不抵債。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按照正常的公司持續經營法則,除了蘇三山之外,其它PT公司恐怕早已在破產企業之列了,它們的存在已經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對于這些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有了廣大的投資者(社會公眾股東),有了寶貴的“殼資源”,PT公司就有了通常意義上的資不抵債公司所不能比擬的特點,也就不會那么輕易地宣告破產了。
寬限、寬限、再寬限:后果是什么
作為摘牌前的一種過渡性做法,PT主要目的在于兩點。
第一,PT是投資者投資選擇的寬限期。對于手中持有PT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來說,如果三年虧損公司立即被摘牌,他們的投資將基本上是化為烏有;采取了PT處理后,雖然一周只有一次交易機會,但至少有將股票變現的可能。對投資者而言,PT處理實際上是一個投資選擇的寬限期。
第二,PT是對PT公司重組的寬限期。PT公司惟一的出路是重組。如果在這期間抓緊時間,進行有效的重組,公司很可能將保住“寶貴”的殼資源——在ST期間不能及時完成重組的PT公司又獲得了一次機會。
給市場兩個寬限期,證券主管部門可謂用心良苦,但是,市場從來以其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管理層的決策——PT火爆的走勢恐怕并非管理層所樂于見到的——由此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決不容忽視。
首先,PT現象不符合優勝劣汰這一證券市場的基本原則。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發展中的證券市場,嚴格的優勝劣汰制度就更為重要。而虧損公司,特別是連續三年虧損的PT公司不僅沒有及時從證券市場中清除,反而占壓著大量資金。
其次,PT現象對于虧損公司是一種縱容,不利于督促虧損公司積極改善經營。一家公司三年虧損后進行PT處理,又在三年的PT處理后才最終摘牌,虧損公司如此長時間地在證券市場上存在,是一種不可容忍的縱容。
第三,PT公司的存在會增加投機的成份,加大二級市場風險。PT公司大都負債累累、甚至資不抵債,根本沒有任何投資價值。從幾個月來PT股票的走勢看,股價連連上漲,遠遠超過了一些績優股票的升幅。這是與PT公司的基本面背道而馳的。
PT以后怎么辦:破產是正途
各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均設置有嚴格的證券下市規定。如美國證券交易所規定,凡不符合以下任何一條者,即被取消上市資格:1.股東少于600個,持有100股以上的股東少于400個;2.社會公眾持有股票少于20萬股,或其總市值少于100萬美元;3.不管資產總額有多少,過去5年經營虧損;4.資產總額少于400萬美元,且過去4年每年虧損;5.資產總額少于200萬美元,且過去2年每年虧損。
相比之下,中國的規定就顯得比較寬松且操作的彈性很大。《證券法》中只有這樣一條規定(第四十九條):上市公司喪失公司法規定的上市條件的,其股票依法暫停上市或者終止上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是關于暫停交易的: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一)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上市條件;(二)公司不按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或者對財務會計報告作虛假記載;(三)公司有重大違法行為;(四)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是關于下市的:上市公司有前條第(二)項、第(三)項所列情形之一經查實后果嚴重的,或者有前條第(一)項、第(四)項所列情形之一,在限期內未能消除,不具備上市條件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公司決議解散、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責令關閉或者被宣告破產的,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
除了連續三年虧損一項規定很具體外,其他條款都未能予以嚴格界定;加之(一)、(四)款同時出現于暫停交易和終止上市的規定中,容易引起執法的混亂——實際上,目前的PT公司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而遲遲未能下市。
按照法律規定,由于資金周轉不暢而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即使沒有到資不抵債的地步,也將不得不宣告破產。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
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法律,特別是應在《證券法》這部規范證券市場的根本大法中充實有關證券下市的具體章節和條文,而不是在證券上市一章中一筆帶過。同時,應盡快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法規。
此外,在目前我國股票發行實行額度控制的情況下,“殼資源”十分珍貴,受到地方政府的精心呵護。如何通過資產重組改善殼資源的經營業績,甚至成為當地政府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一些地方“保殼”的負擔越來越重,其原因之一就是“ST”上市公司的經營環境每況愈下,扭虧為盈的任務越來越艱巨。如果任何符合條件的公司均可申請發行股票并上市,那些所謂殼資源的價值也將自行消亡。地方政府保牌的沖動將會有效遏止,摘牌的阻力也會相應變小。
廢除上市公司終身制,對那些不符合上市標準的上市公司堅決摘牌,決不姑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證券市場真正擔負起資源有效配置和再配置的功能;同時,對于那些敢于惡炒垃圾股的投機者也會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股票市場撇去泡沫,為市場經濟的建設作出其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