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自四川長虹首先提出降價以來,整個彩電行業又陷入了新一輪價格戰之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作為彩電中游產品——彩管——的生產商們宣稱,彩電降價使彩管的價格大幅度下降。為此,國內八大彩管企業——彩虹集團、北京松下、南京華飛、廣東福地、賽格日立、三星電管、上海永新、LG曙光,于5月下旬在京召開總經理會議,決定從6月28日起聯手停產壓庫保價一個月。據估算,此次行動將使彩管總產量減少300萬只,總價值達20億元人民幣。一些媒體對此現象進行了評論和剖析。
是自我保護還是不正當競爭?
《中華工商時報》1999年5月28日
目前對八大彩管廠聯合停產現象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企業的自我保護行為,無可厚非。也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屬“行業同盟”——彩管產量占全國總產量95%的這八大廠家聯手,以圖影響或控制市場,屬不正當競爭行為。
究竟是行業自律,還是市場同盟,這要看它的成本如何。如屬保本經營,還是可以的;如果為了高額利潤就不行了。50年代后期,彩電剛出時,日本幾大彩電廠家曾為獲取高額利潤,攜手同盟,在報界披露后遭到全國的強烈反對,民眾以不買彩電進行抵制,最后逼迫廠家只好降價。
行業內部深層問題被“引爆”
《上海證券報》1999年5月27日
從眾多媒體報道來看,這次“停產”行動主要緣于彩電價格戰。彩電降價之后,生產商不得不把由降價帶來的壓力轉嫁到成本上,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則主要是壓低中游產品的進價。在一臺彩電生產成本中,彩管的價格占到50%以上,因此,壓低成本對彩管企業的影響最大。為了制止惡性競爭,限制產量以穩定彩管價格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有關人士認為,這次停產,旨在向彩電整機廠敲響“警鐘”,制止彩電價格繼續下滑,從而減輕其對彩管行業造成的壓力。
但彩電降價或許只是一根導火索,“引爆”了彩管行業內部種種更深層的問題。
從彩管產品結構的調整軌跡來看,彩管已發展到第四代。而目前國內尚無生產廠家擁有該項技術。當前我國彩管行業已屬限制性生產行業,不合理的產品結構恐怕是該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此次彩管降價,25英寸彩管的生產企業似乎并未受到較大影響,真正受到“重創”的是21英寸以下和29英寸彩管生產企業,前者已進入衰退期,后者則因商家盲目上馬導致生產能力過剩。
彩管進口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原因。 目前,國內彩管生產總量在3500萬只左右,進口量在500萬只左右,種類大多是國內廠家已能生產的同類產品。同時,國內彩電整機廠為了擴大出口份額,大量采用國外進口彩管,如此一來,對國內彩管市場造成致命的沖擊。在這次總經理會議上,八大彩管集團也聯合呼吁,“懇請國家有關部門不再發放國內已能生產和即將投產的彩色顯像管進口許可證,并對已發放的各種規格的彩色顯像管及彩電許可證應立即予以注銷”。一位總經理頗為感慨地說,希望通過此次停產行動,能博得政府有關部門的同情。
不要再自亂陣腳
《經濟日報》1999年5月25日
此次彩管的限產保價,對于彩電價格能否起到反向拉動的作用,現在尚不好說。但彩管作為彩電生產的配套行業,本應與彩電整機共興衰,而現在卻出現了如此對立之勢,讓人擔憂。彩電業經過10年來的5次降價,整機產品的降價空間已經很小。目前的彩管價格已經使企業陷入虧損,作為基礎產業的顯像管行業,目前急需發展基金。1998年東莞福地彩管廠的利潤是每只彩管1分錢,彩虹廠的利潤是每只彩管5分錢,如此微薄的利潤,如何支持企業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彩電行業的上中下游企業都不要再自亂陣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