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琦的辦公室墻上有一幅杜甫的“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4月22日,在李琦主持下的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廣信)第一次債權人會議新聞發布會結束后10分鐘,從會上下來的廣信破產清算小組及中介機構成員們在辦公室里看到這幅字,相視一笑。
在剛剛結束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們公布了廣信最新的資產及負債情況。
作為全國最大的破產案及第一宗金融機構破產案的主角,廣信的資產狀況比人們想象的還要糟糕。包括其屬下一并破產的三家子公司在內,截至今年4月15日,總共540家債權人申報了總值470.25億元人民幣的債權,其中僅廣信一家被申報的債權數額就達387.7億元。這一數字比此前20來天宣布將舉行債權人會議的公告中披露的數字又多出了20多億元。廣信的凈資產賬面值是213億元,而據清算組估算,可收回的資產僅65億元。以此計算,廣信的債權人可能只能收回17%的債權。
在此之前,4月20日至22日上午分別召開的廣信連同其下三個子公司第一次債權人會議上,廣信的債權人們──包括來自境外的116位境外債權人代表,他們總共申報了323.41億元的債權──已經知道了這一消息。盡管損失慘重,他們的表現基本平靜。
“他們知道,破產進程不可逆轉。”清算小組副組長董宏告訴記者,“這正是召開首次債權人會議所要發出的明確信息。”雖然市場上仍有重組方案的傳言,但正如清算小組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中國的破產法沒有為破產企業主動申請破產后留下重組的法律空間。
沒有人對數字提出質疑。為了確保此次清算的公信力,在廣信于今年1月16日宣告破產后,清算組聘請了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牽頭執行具體破產清算工作,君信律師事務所及士達律師行分別負責境內外法律事務。畢馬威華振是首家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其外方合作者畢馬威是著名的國際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士達律師行是一家有上百年歷史的香港律師行,在破產清盤業務中有豐富的經驗,香港歷史上三大金融機構(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有限公司、海外信托銀行和恒隆銀行)托管或清盤案,均由士達代理;君信律師事務所是廣東首批合伙制律師事務所之一,近年處理過多宗破產業務。為了處理廣信破產清算,三家中介機構總共派出近200人的力量。
但是廣信資產負債情況之復雜一再超出人們的想象。如此強大的清算力量,工作歷時3個月之久,也無法保證得出的是最后數字。廣信的財務安排極為混亂,“連母公司貸款給子公司,錢有沒有入賬居然沒有人知道。”李琦說。由于大量的債權債務沒有體現在賬上,清算組對申報的債權難以一一核對,此次公布的470億元,只是債權人申報的債權數額,尚未得到清算組的確認。
廣信資產清理及清償工作將是漫長的——企業清盤本就以耗時費工著稱,畢馬威經手的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有限公司清盤前后已達7年時間——畢馬威華振相信耗時將以數年計。廣信的債權人們需要耐心等待。
他們首先要等的是債權被確認或被拒絕。清算組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陸續確定是否承認各債權人的債權要求及數額,并發出相關通知。此次債權人會議召開以前,已有約50個申報債權因索償理由不充分而被清算組拒絕。
他們還要等待清算組逐一地追回廣信對外債權,這是一項困難重重的工作。清算組估計,由于大部分系無擔保貸款或一再展期的貸款,廣信113億元對外貸款中,只能收回39億元左右。已經展開的追債行動,向廣信賬內所有債權人均發出催債通知書,但到目前為止,只追回2933萬元貸款,凍結了700萬股股權,查封了相關企業7億元左右資產——被查封的7億元資產基本上來自深圳正本集團,這家私營集團下屬的6家企業是廣信深圳公司最大的客戶和債務人。在廣信深圳公司總計12多億元的對外貸款中,這6家企業獲得了超過10億元并拖欠至今。深圳市中院即將開庭審理此案。近期內,清算組還將向法院申請兩宗總額9億元的財產保全申請。
“未來實際收回的資金(與公布的60億元相比),肯定要有變動。”畢馬威華振合伙人蔡廷基說。細看此次散發給債權人們的破產清算報告,可以看出60億元是一個非常審慎和保守的數字。雖然未來情況變動還難預測,但實際收回的可供債權人分配的資產很可能超過60億元。
清償工作將分批進行,但資產變現的進程難以預料,第一次分配清償的日期未能確定。清算組工作報告建議變現以公開變賣為主,不適合變賣的,可以協商轉讓。在新聞發布會上,李琦對此作了更具體的說明:對廣信所擁有的境內全資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將可能采取整體轉讓或將廣信在這些公司內的權益直接作為破產財產,分配給債權人。
雖然聘請的中介機構饒富經驗,但清算組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從事一項沒有先例的工作:如何在一部80年代制定的原本是針對工業企業的《破產法》框架內,處理中國前所未有的數百億元規模的金融機構破產案。他們的步驟顯然將成為今后的參照。
在摸索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得到了比較妥當的處理。比如說對于廣信自然人存款,解決辦法是由廣東省政府財政廳墊出資金,委托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支付廣信自然人儲蓄存款。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向自然人支付存款本金后,將取得這些自然人對廣信債權的代位求償權,作為普通債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一起受償。這是頗有中國特色的辦法——在盡量靠近國際慣例的同時,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老百姓利益。
一系列遺留下來的問題終究也是躲不過去的。比如說,廣信187.7億元對外的擔保及安慰函、近20億美元的未登記外債,是否有權參與清償以及以何種方式清償?而清算組還沒有對此給出任何確定的答復。
顯然,在廣信破產大局已定、程序步步向前的時候,細節上的變數仍然存在。重要的是有關處理辦法將如何影響將來。
當廣東省高院廣信破產案件審判長黃雄從新聞發布會上下來后,記者注意到他手上還拿著一本書,書名叫作《破產程序操作實務》。大家在實踐中還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