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溪
愈演愈烈的家庭暴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美國婚姻、家庭及社會穩定的頑癥。據美國司法部估計,美國近年來每年至少要發生420萬宗家庭暴力犯罪案件,其中95%的受害者都是婦女。
但在現實生活中,只有10%的家庭暴力受害者向警方報告。而且,許多警察也認為家庭暴力是夫妻之間的私事,不屬于他們日常管轄范圍,因而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算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報了案,但法庭在處理這方面的案件時也存在著許多扯皮的現象,有的一拖就是一年。還有,此類案件一旦進入訴訟程序,受害女方很少出庭指控。即使出庭,也習慣地要求撤銷指控,或者替丈夫講情,原因多在于受害者與被告之間特殊的關系。其實女方的慈悲以及法院處理案件的不力,往往給受害者帶來慘痛的后果。1998年8月,北加州一個法院因受害女方不愿出庭作證而撤銷了一起家庭暴力案件。那個案件中的被告叫詹姆斯·尼弗特,是個心理學家。他在女友吉娜·巴尼特不肯作證之后,不但謀殺了她,而且拋棄了自己的兒子,只身逃往國外。
鑒于司法機關在抑制家庭暴力方面的不力和家庭暴力犯罪的特殊性,同時出于提高司法效率的考慮,近兩年來,美國一些地方法院紛紛設立了審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專門法庭,以便及時、有效地幫助那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這種專門法庭里,法官、檢察官、察看人員、辯護律師以及組織開導課程的人員在一起工作,其目的是使那些在家里毆打、虐待老婆的人難逃法網。
家庭暴力法庭在處理這類案件時,主要采取刑事處罰、民事制裁和多學科并用的方式。這種辦案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懲罰手段,而輔之以預防的方法,即制裁與治療相結合。按規定,家庭暴力法庭在預審中,應要求男性施暴者向法官說明自己錯在哪里,然后由法庭根據情節的輕重和認罪態度的好壞及錯誤所在,決定實施何種處罰方式。法庭只對少數重罪者判刑入獄,而對大多數有罪的施暴者通常處以緩刑,即判3年察看,由察看人員負責監督執行。
在第1年察看期間,被判緩刑者必須參加預防暴力的學習課程,接受家庭暴力治療專家提供的心理治療和咨詢,并且每隔1個月或2個月向法官報告1次學習和接受治療、監督的情況,再由法官審查專家提供的項目報告,了解被告人的出勤記錄、學習情況、治療的進展、態度等。最后法官還要求被告人書面回答“我從家庭暴力治療中學到了什么”等問題。經審查,各項表現突出和治療效果明顯者,可提前解除察看處罰。如果在察看期內,被告人還違反有關規定,如不按時報告接受治療、監督等情況,或者經過心理治療和咨詢沒有效果,就要被送進監獄。
家庭暴力法庭的法官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但他們的職責并不局限于法庭。他們經常到學校講演,對公眾進行關于制止家庭暴力的教育,并與律師、醫生、教育工作者、心理專家、牧師、記者、社會活動家攜手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形成治理家庭暴力問題的協作性社會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為受虐待婦女和兒童提供一個公開的庇護場所。而法官們參與這一社會協作性工作,目的就在于幫助公眾采取一套補救性措施,在懲治違法者的同時,也為家庭及違法者本人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如今,美國家庭暴力法庭在制止家庭暴力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如加州馬丁縣的家庭暴力法庭建立兩年來,家庭暴力案件下降了30%。而邁阿密州丹達縣自建立家庭暴力法庭后,此類案件下降了35%。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