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貧血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發生在出生后6個月至3歲左右。我國1981年對全國16省市進行的調查報道,血紅蛋白在11g/dl(110g/L)以下者,7歲以前的小兒占36.31%,而6個月~6歲的小兒又占其中的43.03%。由此可知這類營養性貧血仍是當前小兒保健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及小腸上端吸收,人體內的鐵分外源性及內源性。內源性鐵指衰老的紅細胞破壞后經過體內的代謝吸收再成為生血原料,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代謝過程。外源鐵主要來自食物。
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有如下諸多方面:
1初生時新生兒體內含鐵量與缺鐵性貧血有一定關系。正常新生兒血容量為85ml/kg,血紅蛋白約為19g/dl。而早產兒及低體重兒體內含鐵量與其體重成正比,故這些孩子體內含鐵量低于正常新生兒。母親貧血(缺鐵性貧血)與新生兒貧血并無一定關系。研究證明無論母體是否貧血,所生新生兒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和血清鐵的濃度并無明顯差別,即新生兒血紅蛋白不與母體血紅蛋白成比例。而新生兒出生時低體重,能對嬰兒貧血有影響;
2生長速度與貧血有關,其中以體重增長與小兒貧血關系最大。具體說,初生時血紅蛋白為19g/dl,到4個半月至5個月時,小兒體重增加1倍,而血紅蛋白下降到11g/dl左右,說明此期嬰兒僅動用母體儲存于嬰兒體內的鐵即可維持需要,尚可不必從食物中加鐵,但早產兒和低體重兒則早已不夠用。如果嬰兒太胖,在3個月時已達到初生體重的1倍,那么到3個月左右已動用“完了”體內鐵儲備量,而這時輔食添加尚較困難,很容易出現貧血。所以,胖不等于健康。
一般說,正常足月兒一年應補充鐵156mg,而早產兒則需補充276mg,比足月兒多177%。
3小兒飲食中易缺鐵。嬰兒以乳類食品為主,母乳(人乳)鐵含量與母親飲食成分有關。人乳的鐵吸收率較高,缺鐵時吸收率可達50%;牛乳、羊乳的鐵吸收率不及人乳。如嬰兒6個月前無母乳,則應給嬰兒服強化鐵配方奶。就是母乳充足者,如不按時添加輔食,亦必然發生缺鐵性貧血;
4長期少量失血也會造成小兒缺鐵性貧血。如鉤蟲病就是一個長期少量失血的典型例子。消化道出血性疾病也是原因之一。另外,近年研究證明給嬰兒每天食用大量未煮沸的鮮牛奶,可出現慢性腸道失血。2個月至12個月內的嬰兒每天鮮奶量不得超過1000ml,最好在750ml以內;
5長期慢性消化道疾患也易引起缺鐵性貧血。如長期腹瀉、嘔吐、脂肪痢等等。長期發熱、急慢性感染等,均會使消化道吸收不良。
由于缺鐵性貧血多發病于6個月至3歲的小兒,他們無主訴癥狀的能力,加之起病緩慢,待母親們發現孩子可能貧血時,大多已達中度貧血的程度。
6個月至18個月曾有貧血的小兒未得到及時治療者,到6歲至7歲時易有活動過多和注意力集中障礙。學齡兒童患缺鐵性貧血時,學習能力顯著下降,缺乏推理能力、認知能力,可使智商偏低。如長期缺鐵,對人一生的認知能力和行為將會有持續不利的影響。由于貧血,機體抵抗力下降,故貧血患兒易反復發生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易感染。缺鐵還會對全身代謝產生影響,造成細胞色素酶系統缺乏,并使過氧化氫酶等的活力降低,影響DNA的合成。這些酶功能的改變,將嚴重影響患兒的食欲,出現體重不增,舌乳頭萎縮,胃酸分泌降低等一系列消化功能紊亂現象,會更加重小兒的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