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化是資本市場良性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歷史和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國上市公司的發展中非市場化現象相當嚴重,直接危及到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關系到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未來。
一、什么是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化上市公司的市場化是指上市公司的行為能夠受到來自市場原則的規范,并在市場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率的運作。它一方面指上市公司能夠依據自身發展的需要,按照市場的原則進行資源(物質和人力)的有效配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其行為能夠被有效的約束。與此相對應,上市公司行為的非市場化就是指上市公司的行為不按市場原則運作,不受市場原則的有效約束,從而導致公司的效率損失和資源浪費。
二、上市公司非市場化因素的分析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各種要素市場的不斷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尚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我國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是計劃體制下的產物。因此,在上市公司的發展中,其行為非市場化現象仍然相當嚴重,這些現象直接制約著上市公司行為市場化的進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從客觀上說,我國上市公司的運作環境市場化水平不高。突出地表現在:1政府的作用占據主導地位,也就是說計劃的因素大于市場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上市公司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看到,我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上市公司,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導下,按照計劃的原則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上市公司過度包裝現象,就不是按照市場原則進行資源有效配置的一種表現,因此,上市公司從誕生起就是一個怪胎。同時,上市公司的發展不能按照自身的需求通過市場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并形成優勝劣汰機制。例如,上市公司的增資擴股行為不是按照上市公司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而是受制于非市場因素的制約,即我國現行的投資體制,增資擴股的審批機制等等。
2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約束機制。表現在:①政府不是按照市場的原則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督管理,而是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管理的思維方式管理上市公司。如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不能依據自身管理的需要選拔任用經營管理人才;上市公司成了新的“唐僧肉”,即各種名目繁多的亂攤派、亂集資,從過去以國有企業為主要對象,現在逐漸轉到以上市公司為主要對象等等。②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對上市公司監督實際上是名存實亡。③有些中介機構包括個別證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等由于其自身執業水平限制和利益的驅使,不能合理公正地行使職能,其行為也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因此往往與上市公司沆瀣一氣,危害市場。④缺乏社會訴訟機制。上市公司的行為損害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沒有一個訴訟機制,將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送上法庭。⑤證券監管機構的行為非理性化,一方面證券監管機構希望依法按市場原則進行監管,另一方面,受政治因素如社會穩定的影響,又不能完全按市場原則對上市公司進行管理。
3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卻不能直接面對市場,突出表現在各地為了提高本地上市公司的競爭,從稅收、財政投資等等改革方面,給予保護和支持,使得上市公司與市場中其他企業法人處于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中。
從主觀上看,由于上市公司的先天畸型發展,上市公司的行為非市場化因素大量存在。
1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由于公司股權結構的特殊性,特別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占絕對控股地位。因此,公司股東大會實際上成了大股東大會,董事會成員實際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大股東占據,監事會不能對公司及其管理人員的行為實施有效的監督。
2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突出地表現在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層利用現行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大量地將股東的利益不擇手段地據為己有,或者利用內幕信息操縱市場,損害股東利益。如,瓊民源與深圳有色財務公司利用內幕信息聯手操縱股價;山東渤海、張家界、濟南輕騎等利用信息優勢,炒作自身股票。
3效益非市場化,上市公司控制并操縱利潤的現象,已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一大奇觀。上市公司的利潤不是自身經營的實際反映,隱瞞和虛報利潤的現象十分嚴重,突出地表現在“凈資產收益率10%”現象,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申請配股的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10%左右。利潤虛報還表現在控股股東調整利潤,或者通過非正常的政策優惠控制利潤,從而導致利潤的非現金化問題十分嚴重。
4激勵機制非市場化,突出地表現在激勵措施單一,分配上受制于整個工資管理體制的約束。因此,一方面平均主義現象嚴重,員工收入拉不開差距。另一方面收入與貢獻不成正比,多數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收入水平不是依據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益取得應有的收入。如,從有關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年收入統計的結果看,收入最高的前10名總經理中,有6名是虧損公司的總經理,其收入最高者達200多萬,最少的也有40—50萬。
三、上市公司行為非市場化成因分析
造成上市公司行為非市場化的成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即國家主要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用市場規則管理國有資產,其特點就是責、權、利不清)不適應上市公司行為的市場化發展。以國有企業改制或以國有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使得上市公司無法正確及時地按照市場的原則進行資源的優化和配置,從而不能形成資產的優勝劣汰機制。如,上市公司因為國有股占絕對控股地位,其正常的市場擴張和收縮功能,受制于國有股權管理體系。即國有股權管理者不了解市場,而上市公司為了實現擴張和收縮,往往因取得政府管理部門的批準而耽誤時機。因此,上市公司想要的資產往往進不來,不想要的資產出不去。
2國家證券監督管理體制計劃色彩較濃,不適應上市公司行為市場化的要求。目前,國家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主要依賴國家證券監督管理部門,而市場中介機構和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約束力很弱。由于國家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行為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且監督手段有限,不能對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形成及時有效的監督管理,如上市公司大股東任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利用內幕信息操縱市場,上市公司連環擔保等等,非市場化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糾正。
3缺乏有效的行業自律組織。上市公司的行業性組織不健全或不能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監督,使得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得不到制止;行業組織內缺乏互相監督的機制,對違規者在行業內沒有公開的譴責,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機制。
4現階段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規范不足以震懾其非市場行為。
5經濟領域里的改革還不到位,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都不到位,使得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能各盡其責、各司其職。
四、上市公司行為市場化的對策減少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也是上市公司發展的基礎,為了實現上市公司行為市場化的目標,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用市場原則規范上市公司的導入機制。上市公司的選擇應逐漸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過渡。上市公司融資行為應以自身發展的需要為原則,由市場制定而不是由監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規定。
2按市場規則改革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使國有資產的管理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并能獲得應有的報酬,保證國有資產營運的有效性。當務之急是降低國有股權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并改革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
3完善市場法規體系,加大監管力度。一方面,在《證券法》、《公司法》的基礎,不斷完善各種法規政策,保證法律對上市公司非市場化行為的約束作用;另一方面,國家證券監管機構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監督管理的積極性,同時對違規者堅決查究,決不手軟。
4改革干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使上市公司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在市場原則下發揮作用。首先改變目前上市公司人事任免權的變相行政任免,使上市公司能通過市場選拔經營管理者,其次在分配機制方面由過去的工資性收入為主轉變為以資本性收入為主即引入股票期權或內部股票等等,使勞動者的勞動付出與收入相匹配,從而提高激勵作用。
5開放市場,提高競爭強度。各地對上市公司的保護性政策如稅收、財政、投資等方面應該取消,使上市公司在市場中與其他各種成分公平競爭。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封閉型的,因此,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不能受到有效的遏止,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它們“無法無天”的違規行為,開放市場有利于提高透明度,減少來自上市公司內外部的非市場化行為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6建立市場訴訟機制,保護中小投資者。由于目前市場對上市公司的監督作用被弱化,且沒有一個機制能夠對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起到有效的約束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敢于毫無顧忌地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證券監管部門必須著手建立由投資人組成的有效率的訴訟機制,使投資者能夠在利益受到侵害時,把上市公司及其違法、違規者送上法庭,從而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7完善市場自律體系,發揮市場自律的有效性。
正如前面指出的,上市公司行為非市場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缺乏自律意識,現有的市場自律機制不能發揮有效作用,因此提高和強化市場自律機制的作用,加強證券市場中各要素的自律性,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公開譴責上市公司的非市場化行為,也是減少上市公司非市場化行為保證上市公司的健康穩步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