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傳統(traditional)市場經濟、現代(modern)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并不是新東西,它早就存在于計劃經濟之前。傳統的市場經濟有兩個特點:(1)合同的執行靠聲望與關系而非第三者;(2)國家或政府在對企業和產權的關系上不受制度的約束,政治和經濟沒有界線。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和羅森伯格最早把西方的崛起歸于國家在對個人和企業的關系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英國光榮革命開始,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政府與經濟開始保持距離,這就是我們說的基于法治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起源。
----現代市場經濟是以法治為基礎、以自由企業為主體的經濟。在這個意義上說,計劃經濟與傳統的市場經濟不是基于法治的。
法治的兩層經濟含義
我們這里講的是經濟體制作為一種游戲規則(rule of game),而現代的規則就是法治的規則(rule of law)。法治在這個意義上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為了約束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意干預;同時也是為了約束個人與企業的經濟行為而創造一種環境:有秩序、穩定、公平競爭、產權界定、合同執行。這兩個方面講的都是在制度上如何定義國家與企業/個人的關系。
----首先,法治的第一個作用是約束政府。這就是“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根本差別。前者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并不新鮮,皇帝可以通過法令的形式來約束老百姓,而后者的重要成分是老百姓通過法治程序約束政府。這是本質差別,因為只有后者才可保障經濟自由。
----下面從經濟學角度講為什么約束政府是第一重要的。第一,政府的權力天然地大于個人;第二,政府對經濟隨意干預的傾向是不可自我抑制的;第三,一旦老百姓理性地預期了政府的這種行為,便會不愿投資,或做扭曲投資(短平快),或賄賂官員,這是經濟沒有活力的首要原因。事實上,這是“雙輸”局面,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稅收反而會減少,經濟學家稱之為“不可信承諾問題”。
----反過來,通過法治約束政府的行為可以達到“可信的承諾”,并造成“雙贏”:第一,政府受法律約束,不能對經濟隨意干預;第二,這就造成了“政策穩定”的環境,個人與企業可以放心投資;第三,由于經濟增長政府反而可以從中得到更大的好處,即收取更多的稅。
----這就是“權力的悖論”。政府的權力越大,越是我行我素,它的許諾就越不可信,結果是老百姓不相信你,沒有生產的積極性;反過來,法治限制政府的權力,使得政府的承諾可信,結果是政府也因此受益。英國17世紀的光榮革命削弱了皇家收稅的權力,權力轉向議會,結果在后來的英法戰爭中,英國反而可以發行國債,法國就難以做到。
----法治的第二個作用是政府在不直接干涉經濟的情況下,應起到公平執法的作用,包括定義產權、維護公平競爭、反壟斷、執行合同。不能由政府隨意定義什么是不正當競爭、什么需要加強管理。只有當政治比較超脫的時候,執法才會公平,也就是常說的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關系。任何執法都有可能出錯,因此,法治必須使個人和企業可以對政府提出挑戰,可以告政府執行失誤。
----執法的一大障礙是司法腐敗。顯而易見,司法腐敗造成的合同和產權的不確定性迫使企業回到傳統市場經濟的交易方式,而不是使用法律手段。這是經濟停滯的原因之一。從制度上解決的辦法只能是給人民上訴的權力。
兩個與當前有關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近來“規制”、“加強管理”、“許可證”、“證書”等等,打著“規范市場”的旗號來勢洶洶,除了少數是必要的外,多數是與法治精神相違背的。法治的經濟意義,是盡量減少尋租、加強競爭。在西方,許多政治的管制不成功的原因是政府被商業利益集團“俘虜”,至少在那里,政府的初衷是維護消費者利益,但經受不起商業誘惑。而我們就走得更遠了:民航管理局本應代表乘客利益,鼓勵競爭,相反,卻理直氣壯搞價格壟斷;各城市紛紛限制農民進城,造出各種“證”來——我們的糧票、油票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現在是開始收集許可證、上崗證的時候了。更為惡劣的是,一些部門借國家安全之名,行謀取壟斷利益之實。
----現在企業、個人被壓得喘不過氣,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加強市場管理力度”的旗號下,開展大規模的“造租運動”。這樣下去,就會成為拉美或印度的“制度性腐敗”,那就真的成為壞的市場經濟了。
----需要提出的是,我同意不能一賣了之。俄國的例子很說明問題:私有化后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沒有根本變化,政府依然不斷騷擾企業,使得企業無法有活力。
----第二個例子是分配不均。這不僅是公平問題,也是效率問題。過度不平等會造成社會動亂,但對此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決辦法。一種是加強政府干預,增加累進稅,抽肥補瘦,這是很危險的,又回到吃大鍋飯的時代。另一種看法則不同,在當前,人們對分配不均最不滿的是腐敗和權力造成的分配不均。美國硅谷產生億萬富翁沒有什么人抱怨,而通過腐敗和權力,那怕只有幾十萬,人們也會憤怒。腐敗的根源是政府權力過大又不受約束,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減少干預,減少造租和尋租的機會。因此,法治是減少腐敗、減少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
現場點評
茅于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
----
----交換與勞動一樣是創造財富的,因為交換使雙方都得利,而不是使財富從一方轉到另一方。但交換創造財富有一個前提:雙方必須是平等的自由人,如果一方受制于另一方,則交換無法創造財富。使雙方得利的交換早在有文字產生以前就有了。為什么市場制度直到300年前才建立?根本的原因在于,特權的存在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地位被破壞,有人可以侵犯他人的所有權和自由。在中國,這種特權就主要地表現為政府特權,舉例來說,農民減負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政府特權的表現。在這里,農民負擔變成了橡皮泥,想減就減,想加就加。法治的根本是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進一步說,就是取消特權。
樊綱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有兩個不同的詞,法制和法治。中國目前還是“法制”,“制服”的“制”,以法律制服別人,而不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
----我想換一個角度來更好地理解錢穎一所講的問題。市場經濟存在兩種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中最重要的是法制結構,即法律、執法、秩序或者說規則。如果說企業生產私人物品,那么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規則應該是超乎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上的共同使用的規則。也就是說,政府應該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但政府往往卻在謀取自己的私利,首先是政府官僚的私利,其次是企業集團的私利。
----中國的這種問題尤其嚴重,因為傳統官僚體系非常發達,官僚的權力不受約束,而同時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國有部門。國有企業作為利益集團,非常名正言順地以國家的名義謀取私利。于是就有了公權導致腐敗的問題。改革的目標首先是發展獨立的私營經濟,其次是改革國有部門,使之不能再打著國家的名義謀取私利。
段永基
(四通集團董事長)
----我想談兩點體會:第一是立法和執法的配合問題,往往是有法但執行起來特別困難,以至于企業非常難。守法吧,其他企業的那種不合理競爭無法忍受;不守法吧,我們能做嗎?非常痛苦。第二是運動式執法,把法律的解釋權放到了下面,他們說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企業痛苦。
----本文為錢穎一(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系終身教授)在中國經濟改革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節選。點評均為現場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