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林奕
災難新聞一般指火災、水災、海難、空難、地震、車禍、爆炸、臺風等天災人禍的報道。如近年來,我國各大傳媒有關98抗洪,9.21臺灣大地震,11.24煙臺“大舜”號特大海難,上海麗都酒家爆炸事件的報道。這類新聞視其傷亡人數、財產損失以及事發地點的顯著程度來決定其新聞價值的大小。
心理學中,將人、物、觀念及各種關系構成的社會環境分為物質環境(感性世界)、信息環境(拷貝世界)和心理環境(心理世界)。災難(感性世界)帶給人們的情感情緒反映(心理世界)是悲痛、頹喪、焦慮、不安、恐慌等,但處理恰當的災難新聞(拷貝世界)卻可以轉變受眾的這些消極不良的情感和情緒,使悲痛得到安慰,焦慮得到紓緩,驚恐得到平復,從而使受災的人們在困難中振奮起精神。因此,恰當的災難新聞的報道應該成為我們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災難新聞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時效性
時間是新聞的第二生命,對災難新聞來說尤其如此。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受眾先睹為快的閱讀心理,更重要的是滿足受眾尋求安全的心理需求。
有些人主張涉及面廣的自然災難,新聞傳媒可以盡快不遺余力地加以報道,如98抗洪,9.21臺灣大地震這樣的消息。但對于牽涉到某些利害部門的人為災難,應隱而不發或稍后再發,并認為這種有意采用低調、淡化或回避的處理方法,可以達到控制受眾心理朝著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方向發展。事實上,對災難新聞而言,此種傳播策略可謂得不償失。首先,災難不論大小,總是危及到一部分受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早一點把相關信息傳遞給受眾,受眾就能盡早衡量自己所處環境的危險程度,調整自己的行為,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人命關天,災難新聞刻不容緩。其次,某些地方控制災難消息的發布渠道,卻不能阻止其他地區媒體進行報道。媒體不聞不問、漠然處之的態度一方面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蜚語盛行于世,擾得人人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受眾由此產生的憤懣情緒因為得不到正當的表達和疏導,勢必越積越甚,造成社會動蕩。
真實性
對災難新聞而言,其對真實性的要求遠比一般的社會新聞更加嚴格,特別是在我國,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流新聞媒體,長期以來在受眾中已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定勢:媒體上的內容代表黨和國家的意見,是有權威的,可以信賴的。災難新聞一旦失實,后果將是嚴重的。因為受眾依據媒體對災難的失實報道采取行動遭到失敗后,對黨和政府的支持程度將急劇下降,甚至產生逆反和抵制心理。日本阪神地震中,該國政府即統一向外界發布新聞,也是為了避免新聞媒體各行其事,出現不實報道而阻礙救援和自救工作。
在這里,我們強調的真實性,除了新聞的幾個要素要準確,反復核實之外,還包括有關報道應全面客觀,反對兩種態度:一是報喜不報憂。這會使受眾誤以為災情微不足道,放松了警惕。事實上,一定的緊張情緒,加之適當的指揮,可以形成極強的團結力,有利于戰勝災難。此外,身處災難中的人困難重重,可媒體上卻是一片“形勢大好”,現實與媒介內容上的反差,會使受眾心理得不到平衡,產生郁悶、不平,甚至憤怒。二是報憂不報喜。救災工作千頭萬緒,特別是98抗洪、9.21臺灣大地震這樣嚴重的災難,不能因一時的疏忽和過失抹殺了全部救援工作的努力,揭露丑陋陰暗的事實應有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激怒受眾,激化矛盾。記者應調動人們冷靜的思考力,讓人們對災難事件有一個真實全面清醒的認識。
科學性
在災難發生后,一般受眾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情緒??謶质怯捎谌狈蕚?,不能處理、控制或擺脫某種危險環境時所產生的心理。焦慮是由當前對未來活動的料想而引起的一種不安、憂慮、緊張的情緒。這種消極情緒妨礙人去客觀地認識事物,使生活效率降低,也不利于受眾接受新聞內容,從而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所以新聞媒體在報道災情進展和善后工作的同時,應對災難產生的原因作出科學的解釋,告知受眾今后的預防措施和擺脫險境的方法。這樣,不知所措的災民可以消弭一部分心理上對災難的恐慌和無助感,沉著面對災難,開展自救工作。一般的受眾也可以從中得到相關的防范知識,防患于未然。
98抗洪報道中,CCTV“焦點訪談”請了許多水利專家、氣象專家和醫療專家到節目中來。9.21臺灣大地震后,臺灣各大報也特邀了許多地震專家、建筑專家和心理專家撰文。新聞媒體通過這些科學知識的傳播,在引導受眾認清威脅來源的真正原因、鼓勵受眾克服恐懼和焦慮的情緒、采取有效的行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人性
災難無情人有情,對災難的報道還應見事見人,以人為本,把受眾的內心體驗放在心上。首先,要描繪出災難面前的人性善惡。在抗災救難中,救死扶傷,舍己為人的感人場面是常常有的,推卸責任的丑惡現象也確實存在。讓人性善的一面得到張揚,激勵生存者;讓人性惡的一面受到鞭撻,教育重蹈者,是新聞媒體崇高的社會職責。
其次,媒體還應身體力行,直接參與對普通災民的關懷,為受災群眾尋求社會的幫助,如公布慈善捐款熱線,熱心組織義演義賣等社會善舉。媒體高揚人性真善美的旗幟,對于理順災民的情緒和情感,增強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認同感,以及穩定人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媒體除了真實及時地報道災難,理智科學地分析災難之外,還應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去體驗災難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創痛,時時不忘傾注一種人文關懷。然而我們有些媒體在報道中渲染的卻是災難慘烈、恐怖、血腥的一面,給受眾投下長久的心理陰影。去年11.24“大舜”號海難的報道中,廣州某報在11.26的頭版頭條刊出的一幅照片,是一遇難者沖到灘涂上嚴重變形的殘肢,鮮血淋淋,慘不忍睹。今年1.7廣州另一張報紙在頭版、二版,以“無情火海吞噬五尸六命”、“九月胎兒昨燒死母腹中”這樣聳人聽聞的大行標題來報道一起火災事故,令人觸目驚心。根據心理學研究報告,不論是直接受災、目睹災難或參與救災的人員,有30%—58%的人會出現創傷后壓力癥候。對創傷事件的相關刺激或者受難經驗的不斷重復,將強行喚起幸存者痛苦的記憶,出現恐懼、緊張、失眠、憂郁的癥狀,甚至產生自殺、精神病等問題。對一般受眾而言,這種災難新聞也將帶來厭惡、不安的情緒,從而影響接受消息的真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