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筱曉
今年2月上旬以來,世界各大新聞媒體幾乎不約而同地對“黑客”殺手襲擊美國信息網絡系統的事件作了大量報道。一時間,各國輿論嘩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正步入21世紀,人們驀然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網絡信息時代。人們在祈望新世紀和平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一種全新的“戰爭”——“網絡閃擊戰”正向我們逼近。
“閃擊戰”對現代人來說已不是什么新戰術,在世界戰爭的歷史長河中曾多次出現過。人們不曾忘記,1939年9月1日拂曉4時45分,德軍向波蘭發動了“閃擊戰”,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個月的時間內席卷了整個波蘭。再看1941年12月7日7時55分,就在祥和美麗的夏威夷群島上的人們準備迎接一個新的清晨時,沒想到迎來的卻是一場覆滅性的災難。日本人只用了短短2個小時便使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是發生在熱兵器時代的兩次典型的“閃擊戰”。同樣,在2l世紀信息網絡時代也要警惕網絡“閃擊戰”的發生。也許有一天歷史會重蹈覆轍,當人們從甜蜜的睡夢中醒來時,卻進入了另一場“惡夢”:電話打不通、電視里播放的盡是侵略者狂妄的嘴臉、電腦因病毒的侵襲而毀壞、軍隊的自動化指揮系統遭到敵軍的電子炸彈轟炸而癱瘓、國庫被抽空、國家主權受到踐踏……
現如今,當人類社會由工業時代走向信息時代的時候,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防、交通、能源等對信息的依賴性空前增強。信息資源已成為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而作為信息的載體——信息網絡,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國家的命脈。就像要工業時代的人們失去“發動機”一樣,在信息時代如果失去了“網絡”,將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甚至毀滅性的打擊。美國未來學家曾預言: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地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掌握的人就是現代社會的主宰。誰掌握它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
信息時代的到來,并沒有也不可能因此而使人類遠離戰爭。作為一個永恒的歷史話題,戰爭在經歷了低層次的暴力致勝的時代后,正在進入高層次的非暴力致勝時代。它將以另外一種面貌呈現于世人面前:少了力量與野蠻,多了智慧與技術。交戰雙方殊死的搏斗將在一個全新的時空領域里展開,攻擊對方的信息網絡將成為一種必然。另外,由于網絡的開放性與拓展性,使得國家在自然意義上的疆界消失,地球因此而真正成為了一個“地球村”。世界上兩點之間的距離與聯系,因網絡的存在而變得十‘分直接,任何一點對其他一點的攻擊都將成為可能。同時,在信息網絡上交戰,傳統意義上的兵力已被電磁波、電磁脈沖和數字信號等所取代,攻擊方式已接近實時。網絡的重要性、關鍵性、特殊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脆弱性告訴人們:“網絡閃擊戰”終將會出現在未來戰爭的舞臺上,并成為未來戰爭的主導。
獨特的“網絡閃擊戰”
“網絡閃擊戰”已向世人昭示了它的獨特之處。首先,戰爭的出現可能沒有任何的征兆。和平與戰爭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任何時刻都有可能會遭受一場突然的戰爭,而事先卻沒有任何明顯的預示。也正是由于這種不可預測性的存在,使得突然性變成了一個基本的特征。其次,“網絡閃擊戰”使得遭受攻擊的一方很難確定敵人到底是誰,攻擊來自何方,只是在戰爭的最后,失敗的一方才有可能搞清楚勝利者的“廬山真面目”。甚至,還可能有許許多多的潛在對手會因摸不清其身份而成為永久之謎;再次,戰爭將遠離“殘酷”而變得“文明”,侵略一方不是靠核能的釋放使對方屈服,而是通過智力和鍵盤及具有破壞性的信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演繹一場“智”與“技”的搏殺。另外,戰爭時間將空前縮短,年、月、日的概念將不存在于“網絡閃擊戰”的時間表里面,取而代之的是小時、分甚至秒,戰爭的開始與結束只是瞬間的感覺;再者,戰爭范圍將空前擴大,政治、經濟等領域一樣會成為“閃擊”的主要戰場。還有由于信息網絡是由各種信息系統構成的,因此各種信息系統都可能成為攻擊一方“注視”的目標,甚至極少數“高智商”的電腦黑客即可能贏得一場網絡戰爭的勝利。
鑄造打新世紀的“網絡掛牌”
目前,面對21世紀可能爆發的“網絡閃擊戰”,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已明確地提出了“信息國防”這一新概念。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鑄造新世紀的“網絡盾牌”,形成強大的網絡防護體系,以抵御“網絡閃擊戰”的到來。
“網絡盾牌”即網絡防護或稱信息系統防護,它包括硬件防護和軟件防護兩個方面。
在硬件防護方面,如果為了防止硬殺傷武器的攻擊,人們不僅可采用對電磁波的屏障技術,也可采取元器件、芯片、電路板的抗毀性加固技術;同時為了防止軟殺傷武器如病毒武器的攻擊,要嚴把進口關,對進口的器件、集成電路、設備要進行嚴格的病毒探測,盡量使用國產化的計算機與芯片;此外,應在硬件設計上盡量采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加裝防病毒卡等,從而保障設備和設施在“網絡閃擊戰”中能發揮其作戰效能。
在軟件防護方面,需要研制供專門使用的軍用操作系統,拒絕執行非特許的操作程序訪問中央處理器。此外,可為電腦網絡加裝系統免疫軟件、病毒監測軟件、反病毒軟件等,也可綜合使用多種操作系統,備份加載恢復染毒程序和軟件,防止病毒入侵。在防止“黑客”侵入時,防護的方法有如身份證的鑒別技術、數據完整技術和恢復技術、采用使內都網絡和外部網絡隔離的“防火墻”、自動化的生物計量技術(指紋、視網膜紋路、聲音、簽名)等等。
除了從軟、硬件兩方面進行防護外,還應制定一整套嚴格的網絡系統防護的規章制度和工作紀律,避免人為地帶入計算機病毒,盡量減少系統暴露給病毒的部位,嚴格限制訪問系統的關鍵環節,定期檢查系統的活動,及時地隔離受感染的用戶,要有切實的應急工作計劃,力求避免網絡系統陷于癱瘓。
另外,信息系統的防護不能局限于設備、單個節點或局部網絡,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從系統的頂層統一設計,提出要求并實施落實,建立起信息防護網。同時,為了提高信息網絡系統的安全水平,也可采用組建模擬網絡攻擊部隊,即“藍隊”的辦法。“藍隊”由一些受過訓練的“黑客”組成,讓他們模擬敵方襲擊網絡系統,以此來分析網絡系統的防護是否能被打破,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打破,入侵的行動是否能被探測到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后根據“藍隊”的研究成果,再研究設計對付攻擊的防護措施,補救、改善整個網絡系統的易損性。總之,網絡時代的來到,既給人類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將對人們提出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