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梅
冬令是進補的好時機,許多人在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的今天,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在進補,以為這樣可以保證身體健康和長壽。但是,就像俗話所說的:“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要想健康長壽,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鍛煉、情緒樂觀、勞逸結合、飲食科學、濫用補藥對健康有害無益。
市場上出售的補藥種類繁多,如人參、鹿茸、洋參、枸杞、蜂王漿、眼耳以及這類藥物的中成藥制劑等等。許多人由于不懂得各類補藥的適應癥和合理應用方法,以致濫用補藥,結果適得其反。
那么,什么情況下屬于濫用補藥呢?一種現象稱為“不當補而補”。也就是說,身體健康不需補時而服用了補藥。中醫認為,補藥是用來治病的,絕不是一般食物;同時,補藥只適用于虛癥病人,對身體健康、臟腑功能正常的人,并無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作用。濫用補藥,即“不當補而補”反而導致陰陽失調,使正常臟腑功能受到干擾,影響人體健康而發生疾病。所以,那種認為“補藥無毒副作用,有病能治病,無病則健身”的說法是極為錯誤的。
濫用補藥的另一種現象就是“補不對癥”。即使是身患虛癥需要服用補藥的人,也應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相應的補藥,才會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把虛癥分為氣虛、陰虛、血虛、陽虛、氣血兩虛、陰陽俱虛六類,因此補藥也有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的不同。如果不加選擇盲目服用,就會產生副作用。如人參、鹿茸是溫補藥,陽虛火旺的人不宜服用,如用后會口干舌燥、咽痛便秘、煩躁失眠,甚至會口鼻出血;銀耳、天冬、枸杞、生地等是滋陰藥,陰虛痰濕的人不宜用.否則會影響食欲,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此外,在服用補藥期間,如果患感冒或積食,就需要停服補藥,先治感冒或消化積食。也有人服補氣藥后會產生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氣滯”現象,則可以適當配陳皮、砂仁、木香等理氣藥同用。
藥補還與季節有很大關系,中醫主張“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所以,有陰虛或陽虛癥狀的患者,應注意在適當的季節進行藥補。陰虛者冬季怕冷,可在夏季適當服用溫補的藥物,會得到比在冬季才進補更好的效果。總之,中醫對服用補藥的方法很有講究,不可忽視,最好能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