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冰 寒等
逢年過節,常見到有人在飯后1小時左右,突然出現頭暈腦脹、眼球突出、上肢麻木、下頜發抖、心慌氣喘、心跳加速、脈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壓增高等一系列癥狀而到醫院就診。營養學家和醫學專家研究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現代“文明病”。是因為食用美味佳肴過量而引起的,故起名為節日“美味綜合癥”。
美國內科醫學專家赫曼·考茨克通過對10H0余例病人的臨床統計分析和理化檢驗結果證明,在病人食人的雞、鴨、魚、肉等食品中,含有豐富的麩酸鈉,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可大大刺激人的味覺。麩酸鈉進入人體后可分解為谷氨酸和酷氨酸等,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再轉化為有毒、有害物質,隨血液流到腦部后,會干擾大腦神經細胞的正常代謝,使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從而導致上述一系列癥狀的出現。臨床實踐表明,如果一次攝人的麩酸鈉總量達5克時,便有輕度癥狀出現;若一次攝人的總量超過30克時,即可出現重度癥狀。
預防節日“美味綜合癥”的關鍵是防止暴飲暴食。對美味佳肴應以品嘗為主,一次不宜吃得過多、過飽,尤其是患有膽囊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的人。在烹調菜肴時,不加或少加味精,以防麩酸鈉過量。此外,要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以促進胃腸蠕動,加快體內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泄。一旦出現上述癥狀,也不必驚慌失措,輕者休息一下即好,癥狀重的應及時就醫,不要延誤。
正確看待老來瘦
慧康
“你又發福了!”這是過去人們見面時相互問候的恭維、客套之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結構的改變,“老來瘦”又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有錢難買老來瘦”也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究竟是胖好,還是瘦好呢?正確說來,單純以此論健康,則無論“胖”、“瘦”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老年人退休后,體力消耗減少,體重增加發胖是常有的事,人們大可不必為此擔心,只要注意適當活動,生活有規律,就能保持健康的體魄。相反,如在生活起居穩定的情況下,體重日漸下降,出現不明原因的“老來瘦”,切莫掉以輕心,應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是疾病發生。
瘦弱者血液中的白蛋白、球蛋白、膽固醇及血紅蛋白的含量都較低。因而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也較差,這時多種疾病就容易乘虛而入,患呼吸道疾病和老年肺炎的機會都遠比正常者或稍胖者高。引起老年人體重減輕的原因有很多,如結核、糠尿病、甲亢、慢性腎炎、潰瘍及心、肝、腎功能損傷等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此外,很多老年人因長期服用多種藥物.精神長期緊張、苦悶、壓抑,心事重重或平時少于活動,也會損傷脾胃,影響食欲,引起消瘦。再者,人老后腹肌變窄,腹壁松馳萎縮,瘦弱者因腹壁肌脂過少,還會造成內臟下垂、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切不可因體重減輕就認為是“有錢難買”而盲目樂觀,必須注意身體中出現的其他情況,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明確消瘦原因,對癥治療。
肥胖雖然會使心臟負擔加重.甚至產生某些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但肥胖者營養狀況相對較好,因此對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對較強,較能接受疾病的消耗。很多較胖的老年人常常急于采用節食、服藥等方法來減肥,實則大可不必,搞不好則反受其害。很多減肥藥對肝臟有一定的損傷,這對老年人是很不利的。有些學者認為,肥胖對高齡老人并不可怕,亦無危害,只要平時適當控制飲食,少吃甜食就行了,沒有必要為體重的增加而恐慌不安,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