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堯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性地把報刊、電臺、電視臺稱之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暗谝幻襟w”傳播的是文字信息,作用于人的眼睛;“第二媒體”傳播的是聲音信息,作用于人的耳朵;“第三媒體”傳播的是動畫和聲音信息,同時作用于眼睛和耳朵?!暗谒拿襟w”的出現源于網絡,它傳播的是文字、聲音、動畫,因與互聯網有關,人們又稱其為“網絡媒體”。
網絡媒體來勢迅猛
1987年,美國《圣何塞信使報》首開網絡報刊新紀元。近年來,網絡媒體迅猛增長態勢,與互聯網爆炸性增長互為因果。網民之所以對上網感興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網絡媒體為其提供了各種信息服務。有人對不同媒體從出現到達到5000萬受眾時間做了對比:收音機38年,電視13年,有線電視10年,國際互聯網5年。
網絡媒體所具有的特性:速度快、容量大、范圍廣、可檢索、可復制、多媒體、超文本、交互性、導航性、豐富性等,是其他媒體所完全不具備,也無法比擬的。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可謂來勢洶洶。一家國際通訊社曾做了一項專門調查,結論是:5年內報業將被互聯網“侵蝕”。這項調查中有80%的用戶相信,網絡媒體將發展成為主要的新聞、信息來源。另有一家權威公司調查表明,互聯網用戶有46%減少了讀報時間,23%減少了讀雜志的時間,21%減少了看電視的時間。由此可見,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不僅已經出現、形成,而且很難避免。網民每年以3—5倍的速度增長,而且,這些網民絕大多數是在35歲以下,他們對媒體的接受程度將最終決定未來的媒體格局和結構。
媒體競爭硝煙彌漫
面對網絡媒體的激烈競爭,近年來,美國的《紐約時報》、加拿大的《渥太華公民報》和《多倫多星報》等,都在竭盡所能,鞏固和擴大自己的陣地?!都~約時報》總編萊利維德說,美國是一個新聞多、變化快、生活節奏緊張的國家,每天一次出報已經跟不上形勢。形式單一、不能滾動發布新聞,是報紙明顯的缺陷。而網絡媒體日益成熟和壯大,為讀者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快捷多樣,搶走了報紙的不少讀者。迫于壓力,該報籌辦了《紐約時報》網絡版以擴展自己的宣傳渠道來贏得讀者。為克服報紙每日一刊、不能滾動發布動態新聞的缺點.該報目前已增加了華盛頓、波士頓和紐約地區每日的出報次數。這樣,讀者可以在一天之內看到數次對熱點新聞的連續追蹤報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報紙在時效差方面的局限。此外,《紐約時報》的電視臺、廣播電臺也在啟動,與報紙、網絡版一起,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的立體新聞網,大大擴展了該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了保證《紐約時報》老字號的含金量,他們還將堅持所有帶有“紐約時報”標識的出版物、廣播或電視臺都由《紐約時報》親自供稿,以維護該報聲譽。
在澳大利亞,“第四媒體”與紙介傳媒的競爭日益趨向激烈。澳洲傳統報業比較發達,有近200家日報和周報供1830萬居民挑選。1997年官方統計表明,澳全國約有240多萬固定的互聯網用戶和400多家因特網服務公司,因特網正成為越來越多澳洲公民的,主要信息來源。澳大利亞傳統報紙出版商不得不紛紛設立自己的網站,開發網絡新聞和信息服務功能。
近年來,《澳大利亞人報》在保持深度報道優勢的同時,增設了“生活IT”、“個人理財”等更貼近讀者社會生活的欄目,并重新設置了報標和排版風格,同時采取了降價策略,1998年,其發行量上升了35%。《星期日悉尼先驅晨報》打品牌效應,借地區經濟形勢看好的契機,每份報紙漲價20分,使得發行收入提高了6個百分點,發行量相對穩定。《每日電訊報》也通過提高報價推動營業收入上升了60%?!断闰屘枅蟆贩艑拸V告版面控制,刺激了該報廣告收入的增長。
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因特網究竟能否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分庭抗禮?在此之前,許多人對此有疑問。如今,比較有影響的傳統媒體紛紛在因特網上開設網站,試圖搶占網絡新聞傳播的先機,美聯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新聞媒體在這方面又走在了前面。它們所開設的網站,受到數以千萬計的全球網民的歡迎,很有可能成為因特網上新聞傳播的主力軍團。
有人說信息時代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天下。報紙最終會被取代。此觀點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在“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之間,不存在誰打敗誰的問題,而是優勢互補的關系。同樣,網絡媒體應該是其他媒體的補充而不是代替。報刊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攜帶和閱讀非常方便,這是“第二媒體”、“第三媒體”,甚至“第四媒體”都無法代替的。即使收音機和網絡媒體閱讀器可以做得非常小,它們也不能像報刊一樣看了就扔。因此,雖然網絡媒體很火,僅就易攜帶這一點,報刊媒體就能保持領先。
目前,網絡媒體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制約。比如,沒用電腦的人,沒上網的人,就無緣相識;傳統媒體的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讀者,就不太習慣在電腦上讀新聞;機器配置太低,線路不好,在網上讀信息的速度就會很慢,以至于讓人無法忍受;上網要交上網費、電話費,收入低的人就承受不住,他們認為,電話和上網費用遠比購買一份報紙貴得多;從開機、上網到閱讀過程仍然復雜,遠不如收音機、電視機一按開關來得痛快。
另外,因特網傳播新聞并非盡善盡美。首先是傳播速度有待提高,比如當千萬網民同時爭相上網查閱某條重要新聞消息時,那些可以看到消息的熱門網站往往“人滿為患”,“塞車”現象十分嚴重。其次是網上信息繁雜無序,大量無用、重復及不健康信息的存在,形成了因特網上的信息垃圾,妨礙了有用信息和新聞在網上快速傳播。第三則是網上信息傳播缺乏約束,急需規范。大量露骨和黃色的內容泛濫,而且虛假的新聞和傳聞太多,以至于人們真假難辯。第四是網絡媒體信息產權的法律問題也很棘手。有些網上新聞媒體發布新聞信息時,由于自己無新聞可發,就任意盜用、下載、刪改和轉發新聞媒體網站上的新聞信息。
撫今追昔,當初電視出現時,報刊和電臺也曾經出現過一陣“恐慌”時期?,F在它們和平共處,互通有無,原因是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優勢互補。網絡媒體的出現,盡管來勢迅猛,但報刊、電臺和電視臺也不必那么緊張,因為新生事物出現,大家都有一個適應和彼此重新定位調整的過程?!八拇蟆泵襟w激烈競爭的結果,不是誰打敗誰,而是共同發展,共同推動社會向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