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唯必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首倡的一項重要教學原則,沿用至今。但今人提及“因材施教”時,往往并之以“揚長避短”,謂之“揚長避短,因材施教”。理由如:林黛玉柔弱巧慧,教其繪畫繡花,可保成功,若教其拳擊相撲,則實屬緣木求魚;而魯智深兇猛強健,教其拳擊相撲可保成功,若教其繪畫繡花,則無異鴨子上架。可見,“因材施教”與“揚長避短”并提不無道理。然而,這種提法卻也有失準確,因為因材施教有時也須取長補短。譬如某君才華橫溢,大筆一揮洋洋數萬言,字字璣珠,若從事宣傳工作,必能揚其所長,只是此君性格內向,口才欠佳,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鑒此,對此君施教,須取長補短才是,多給說話機會,多參加一些演講比賽等,以促其最終成為“白天鵝”。
事實上,孔子倡導“因材施教”伊始,即極重視取長補短。冉求、子路都是孔子門生中異能之士。孔子取其所長,教以政事,但二人又各有所短,孔子則隨時采取不同方法予以補救。《史記》載:“求問曰,聞斯行諸?子曰,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子華怪之,敢問問同而答異?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其大意是:冉求、子路先后問同一件事是否馬上實行,孔子對冉求的回答是:“馬上實行。”而對子路的回答則是:“有父兄在,為什么剛聽說的事就馬上實行!”子華以為怪:“敢問二人所問同,而回答異,是何原因?”孔子答:“冉求性遲,故應促其速;子路性急,故應使其緩。”可見,因材施教,有時須揚長避短,有時也須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