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歐洲的環境污染問題非常嚴重,從工廠里排出的有毒泡沫漂浮在河面上,天空始終那么陰沉灰暗,森林里許多樹木死亡。歐洲的幾條主要河流也被污染得非常嚴重,河水散發出腐爛的氣味,河底積滿淤泥,河里幾乎不見魚類的蹤影。現在,經過長時間的治理,魚兒開始重返易北河、萊茵河等歐洲主要河流。有些歐洲人認為,歐洲的環保事業終于取得了成功。
可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因為盡管歐洲的河流干凈了,歐洲仍有其他環境問題沒有解決。最直接的例子莫過于萊茵河里的魚,它們雖然回來了,但是人們卻不能夠吃,因為它們身上有毒。其實,這些魚就是歐洲新型污染的最佳證據。最近的一份報告《世紀之交的歐洲環境》指出,歐洲的環境還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例如,有機毒物對土地造成的污染、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以及交通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等。這些新的污染與以前的相比,更不易被人們覺察和發現。
雖然不同的歐洲國家對干凈環境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歐洲人希望有一個越來越“綠”的社會,而不是一味地發展,不顧這樣的發展會給周圍環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歐洲環境機構(EEA)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廢物再利用的速度還趕不上玻璃、塑料等制品產量的增長速度。治理工廠廢氣污染的成果,很快被汽車排放出的尾氣抵消。歐洲環境機構還發現,現在對臭氧層的保護措施,充其量只是做到了減緩臭氧層被破壞的速度,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想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僅僅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沖突時,大多數政府可能會顧及眼前利益,而選擇發展經濟,把環保先撂在一邊。每一個人都有義務為環保做些事。例如在德國,雖然只有一小部分的生活垃圾被再利用,但是人們有義務將自己的生活垃圾分類。如今,許多歐洲人的環保意識加強了,去年12月,上百名自愿者沖入布列塔尼海岸旁的海水中,幫助清理從出事的埃麗卡號油輪上泄漏出來的原油。
北歐國家的環境治理在歐洲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水如今干凈到可以直接飲用。可是在歐洲其他國家,情況并不容樂觀。法國的環保問題似乎總是處于討論階段。而在意大利,過時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控制法規,仍然允許機動腳踏兩用車的車主改裝自己的發動機,使它可以使用再生的飛機用燃料。這種燃料雖然動力強,但是對環境的危害也大,意大利主要城市的居民不得不戴上口罩或防護面罩。希臘也才剛剛開始重視環保,雅典市規定從明年開始,禁止使用含鉛汽油。由此可見,河水清澈了并不意味著環保問題徹底解決了,對歐洲乃至全世界而言,環保依舊任重而道遠。
*((韋倩青譯自《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