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無犬子,這句話是錯的。
其實,虎父多犬子,越成功的父親,越有養敗家子的可能。
何以如此?卻是人人答案不同。
潛意識戀母殺父
根據傳統的弗洛依德學說,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種\"戀母殺父\"的情意結,要從母親心中取代父親的地位。試看幾歲大的男孩子,最喜歡玩的總是殺人游戲。當然,這個過程是發生在潛意識中的。有人說美國是一個殺父的民族,就是基于這個道理。
既然要勝過父親才能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可以想像一個在父親陰影下過活的人有多苦惱。生在平庸之家還好,倒霉的是偏偏有個虎父,要青出于藍,實在難之又難。
人是最最復雜的動物。成功殺父的人不免充滿了犯罪感,像希臘神話里的伊底帕斯,一輩子在曠野漂流,責怪自己有眼無珠。殺不了父的人,卻又充滿失敗感,無法建立自我形象。單是這一個結,就造就了西方社會古往今來不少文學、藝術作品。
傳統觀念:望子成龍
幸好中國人的家庭環境及價值觀念與西方不同,大部分兒子都不用與父親爭奪在母親心中的位置。因為從出生開始,他們就已經牢牢地坐上母親心中的皇位。虎父也好,犬父也好,哪有與兒子爭位的余地?!
但是,望子成龍,是我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撇開那父母子三人交錯不清的關系,單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和要求,那種有形及無形的壓力,意志稍弱的男孩都會不勝負荷。
人的關系總是相輔相成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有虎一般的父親,就自然有蟲一般的兒子。強大的父親往往會為兒子制造一個保護性強大的環境,溫室的植物不能應付室外的世界,一出門就會撞得頭崩額裂,產生各種基于自卑及自大心態沖擊而成的心理病。
虎父犬子又一例
我見過一位成功的虎父,他率領著整個家庭王國來見我,獨是不見他惟一的兒子。原來,這位長在大富之家的青年,竟因為偷竊而被捕下獄。
哀傷的父親問:\"他要什么就有什么,因何要做這種傻事?\"
父親不知,兒子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他最缺乏的是一種成功的感覺。
父親回顧自己大半生,困難重重,但是沒有任何困境不是被順利地沖破,他說:\"我不知道難字怎樣寫的!\"兒子卻剛好相反。他的半生平凡得完全沒有故事,沒有一宗事可以令父親滿意:讀書不成功;戀愛不成功;幫父親打理業務不成功;到最后,連偷竊都不成功。
父親為了兒子的事,不能眠,不能食,撫心自問:\"我究竟做錯了什么事?\"
我對他說:\"不是做錯事的問題,只是你只知道成功的滋味,而你的兒子卻只有失敗的感覺。\"
虎父與犬子的道理,其實就是這般簡單。
但是這種父子關系引起的情緒,卻是有如江河大瀑,深遠而不受控制,沒有邏輯可言。
最可悲的是父親痛子之余,最常引用的句子都是有關自己的面子問題:
\"他淪落至此,叫我怎樣見人?\"
\"我的面子給他全部丟盡!\"
\"他怎能做出這種羞家之事?\"
這種言辭,無意中把兒子當做點綴門面的飾物,全部扼殺了他的自我存在價值。
且看中國歷代古老皇朝,父賜子死,子哪有抗辯的余地?如果說美國人具有殺父心態,中國人則可以說是個\"殺子\"的民族。
矛盾心理不知不覺
一個人的本身價值既然如此不足道,當然也沒有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種種墮落行徑,可能是靈之深處的一種求助信息,也可能是極度憤怒的一種報復。想想看,有什么比犬子羞家,更能令虎父失威的事?
當然,這種種心理學上的假設,只是一種從人與人關系的角度去解釋個人行為,是真是假無從證實。加上這種矛盾的過程都是在潛意識中發生,即是說,一切心理問題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既是不知不覺,又怎能分辨真假?
只是古今中外,留存著數不盡的父子斗,他們的故事,不是父殺子就是子殺父。在那血腥的肉搏戰中,你死我活的敵人卻是同出一脈。中國古代的政壇,在權利的斗爭中,甚至把兒子剁成肉醬,煮成湯。
這些好像是屬于創作小說的描寫,其實在現實生活里仍然不斷地發生?,F代的父親,往往不自覺地用話語或用眼神,把兒子\"咀嚼\"得體無完膚。
在瑞典名導演I·伯格曼的電影里,神與父親總是以同樣的姿態出現。神的沉默,也就是父親的沉默。原來伯格曼童年時,父親對他最大的懲罰就是不理睬他。父親的不言不語,是兒子一生中的一個大結。
根據心理學家A· 米勒的理論,希特勒的暴行,大部分是基于幼童時與父親之間矛盾關系的一種發泄。
因此,做兒子難,做父親更難。
做父親的話多不成,沉默不成,生個虎子也不成。因為人是活在關系里的動物,而細看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絕對沒有十全十美這一回事。
有一位作家說過,他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是兒子長大后也要當作家,寫一本有關父子關系的書,令自己毫無招架的余地。
犬子由虎父一手做成
事實上,父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確對孩子具有無限影響力。父親能否接納孩子的無知,給予足夠空間讓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盡責,卻不一定以自己的榜樣為榜樣,以自己的準則為準則;父親能否不以孩子的成敗當做自己的成敗,尊重孩子是個有思想有感覺的獨立體,并不只是你的骨和肉;父親能否學會與孩子做朋友,從孩子身上學習,而不是永遠做個訓話的老師。以上種種是建立父子關系的基本要求。
只是知易行難,尤其是虎父輩的長者,自己本領太強,無法了解自己的兒子怎么會如此不濟事,卻又偏偏不聽教。痛心之余,不但不會幫助兒子發揮潛質,甚至會把本來資質不壞的孩子,壓迫至毛病百出,不能成長。
兒子碰上這樣的虎父,更是千萬要自救。如果不能沖出這種緊扣著的關系牢籠,一輩子就會變成無法自拔的縮頭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