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3歲半的男孩,活潑可愛。但最近我們卻發現他總喜歡說這不公平,那不公平。例如周日帶他回爺爺奶奶家時,比他大4歲的表姐分的蛋糕比他的大,他就會撅起小嘴很委屈地說:“不公平嘛,姐姐的蛋糕比我的大!”一家人出去吃飯,不讓他在餐廳里亂跑,他大聲抗議:“不公平,不公平,外面可以跑,這里為什么不可以跑;別人可以隨便走,我為什么不可以隨便走!”晚上讓他收拾起玩了一地的玩具時,他也會理直氣壯地說:“這不公平嘛!我才這么小。”不知該拿他怎么辦好。
保定 李蕾
這種情況在3~4歲的兒童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小孩子一本正經地說這不公平,那不公平。這種現象是兒童認知能力、道德和情感觀念發展的必經之路,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1.孩子的精細認知能力有了發展和提高。
3歲以后,孩子的認知能力,尤其是精細認知能力得到了發展,孩子開始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如量的概念和數字概念,也就是說孩子開始能夠進行量上的區分。小一點的孩子并不知道姐姐吃兩個蘋果而他只吃一個是比姐姐少吃了一個,而三四歲的孩子則能夠對此進行數量上的比較了。
2.開始形成關于公平的概念。
公平概念的形成是兒童道德和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的關于人類生活的規則,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等等,公平概念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你的孩子開始向你抱怨這不公平、那不公平,說明在他的頭腦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關于公平的概念。
3.語言能力的發展。
有的父母感慨孩子到了三四歲開始有自己的要求了。其實孩子不是到了三四歲以后才開始產生要求的,而是到了這個階段,由于語言能力的發展使他能夠說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你的孩子在看到姐姐不睡午覺而他必須睡的時候說“不公平”,這表明你的孩子不但能夠比較出自己和別人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而且能夠清楚地表達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和爭取“平等”待遇的要求。
4.對公平概念的理解比較絕對。
三四歲的孩子雖然形成了初步的關于公平的概念,但是由于年齡、理解力、閱歷的限制,他們對公平的理解是絕對的:如何對別人就要如何對他,你能做的他也應該可以做,你不做的他也不用做。而在實際生活當中,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要求也不會相同。對這些,他們一時還理解不了。
如果發現孩子經常叫嚷“不公平”,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解決問題:
1.表示在情感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對孩子來說,無論是哪種情況下,當孩子抱怨“這不公平”的時候,他幼小的心靈正在經受不平等待遇的折磨,此時父母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最好的安慰劑。先安撫孩子不平的情緒,然后再曉之以理,這樣做才能既不讓孩子受到不良情緒的傷害,又讓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2.堅持立場,沒有商量的余地。
感情上的理解并不表明沒有原則立場,家長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一定要立場堅定,而且要讓孩子明白,在原則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例如,如果他認為姐姐的蛋糕大而他的蛋糕小,你可以告訴他那是因為姐姐年齡大,要多吃一些才會飽。如果孩子一時難以接受,你可以答應他,如果他吃完這塊還不飽的話,可以允許他再加一小塊。如果他不肯收拾自己玩亂的玩具,你要耐心地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最公平的,或者主動提出可以幫助他一起收拾,然后慢慢讓他養成自己收拾玩具的習慣。切記不能因為他哭鬧不公平就給他和姐姐一樣大的蛋糕,或不讓他自己收拾玩具,那樣孩子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3.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就顯得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如紅燈時不橫穿馬路,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和打鬧,當別人得到自己喜愛的東西時不嫉妒等等。這樣在孩子發出疑問時,父母的解釋會更有說服力:“只有綠燈走,紅燈停,才不會發生交通混亂。”“在公共場所不喧嘩打鬧,人們才不會互相影響。”“別人得到喜愛的東西是因為他努力的結果。”
此外,如果確是父母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如平時要求孩子9點睡覺,某天因為父母的原因想讓孩子早點睡,建議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遵守自己定下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