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的感覺,不是生來就有的。我兒子2歲的時候,開始關心起比他小的孩子來,經常提一些諸如“妹妹怎么只有這么一點點兒”之類的問題。當他知道自己也是由這么一點點兒長起來的時候,他總是瞪著疑惑的眼睛。
沒有長大的孩子會無緣無故地大哭,什么事情都不會做,連路也不會走。這是兒子對“長大”的最初理解。我十分重視他的這種感覺,漸漸地發現,一個孩子在長大了的感覺中成長遠比游戲、說教和棍棒來得更真實,更健康。
為了證明自己的長大,他開始自己動手吃飯,睡覺前自己脫衣服、鞋子,在爸爸媽媽懷里呆的時間也明顯少了。有一次,他想讓我抱一抱,竟想出這樣一個不辱于“長大”的辦法:“媽媽,你坐著冷不冷?我來給你焐焐好不好?”有時候他耍脾氣,只要我們說一些有關“長大”的話,激起他那種“長大的感覺”,他就會安靜下來。
每個孩子都渴望長大。在孩子有了長大的感覺以后,父母適當地加以引導,并賦予“長大”以積極的全新的涵義,顯得十分重要。我兒子3歲的時候,非常想弄明白自己怎么會長大。我們結合他已經有的長大的經驗,時不時地提醒他,吃飽飯,什么菜都吃,少吃零食,就會長大;看書、畫畫、搭積木、聽故事和會提問也會讓自己長大得更快。因此,他一有空就會自己去擺弄積木或者看動畫片,來了小伙伴會主動把玩具讓給他們玩。一到晚上,我擺弄電腦,他爸爸備課,而他則獨霸一張書桌畫他的畫。我本人對畫畫有一定的愛好,但從不指導他怎么畫。我心里很清楚,一旦手把手地教他,就會傷害他那種“長大的感覺”。雖然是隨心所欲地畫,他卻能從一堆亂線條中認出哪一架是直升飛機,哪一副是爸爸的眼鏡,甚至會想像出什么是宇宙。有些是從電視里看來的,或從收音機里聽來的,都被他畫進了畫。他一邊畫畫,一邊還說這說那。有一次,他畫了一條大魚和一條小魚,驚喜地對他爸爸說:“爸爸,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好嗎?那條小魚長大了,身上背了個炸藥包,大魚就不敢吃它了。”
我兒子每天有意無意地用“長大”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我們也把他當做一個“小大人”來對待,藉此,他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習慣和優良的品德,對學習也有了濃厚的興趣。確實,擁有“長大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是十分神圣的。在這種感覺中,他嘗試與“沒有長大”告別,嘗試與父母的角色認同。更重要的,渴望長大本身是一種積極向上、自我完善的自然力量。而我們有的父母動不動就訓斥孩子“你還小,不懂”,動不動就哄騙孩子“小孩子要聽話,明天給你買巧克力”。這些做法嚴重破壞了孩子心目中那種“長大的感覺”。
兒子4歲,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開學那天,我帶他去報到,只聽見幼兒園里哭聲一片。我問他:“你怎么不哭?”他自豪地說:“我已經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