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史上,國共和談每有學術界巨擘從中調停。而近來被證實的兩岸密使往來進行特殊的政治溝通之說,其中的關鍵人物南懷瑾也是名揚中外的國學大師。
他人雖隱居香港,但在兩岸的知名度很高,弟子遍及港、澳、臺的政商界。他集儒師、道師、哲學家、禪師、醫師、武術大師于一身,堪稱一代高人。
國學大師無所不精
精通儒、道、釋三家學說的南懷瑾,今年82歲,被尊稱為僅存的數位國學大師之一,他的著作數不勝數,有人說他一開口就可能寫成一本書,這也許有點過譽。但他每演講一次,演講稿就是一本分量十足的書籍。
1918年出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的南懷瑾,來自一個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諸子百家經籍,少年時又練習拳術劍道等功夫。他不僅精通書法、易經天文,醫術也了得。有一名年輕的啞巴,經南懷瑾治療后,不久就會講話,他一名弟子的肝病也是他治好的。
而最令人稱奇的,便是他曾遍訪名山大川,拜多位世外高人為師,學到了不傳的法門。抗日期間,他曾在峨眉山大坪寺閉關3年,潛心遍讀大藏經,25歲時就悟道。27歲時,南懷瑾還遠走西藏,鉆研佛學密宗,并成為合格的密宗上師。離開西藏之后,他就到云南、四川一帶講學,直至抗戰勝利后,就開始過著歸隱閉關的清修生活,1949年遠赴臺灣定居。
著書立說廣收弟子
到達臺灣之后,南懷瑾開始埋首著書立說。1955年,他第一部著作面世,加上他到臺灣文化和輔仁大學任教,不久便聲名鵲起。
南懷瑾的著作,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將紛亂的道家學術思想,進行系統地論述。《論語別裁》一書,重新將儒家的高深學術思想,以深入淺出和幽默風趣的風格進行詮釋,大受當年的知識分子歡迎,幾乎人手一冊。
許多人更慕名拜他為師,其中更包括不少政經界名人。據說,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萬祺的一名兒子,年輕時品行頑劣,馬老于是將兒子送到南懷瑾門下,希望他能得名師指點,重回正道。而亞洲電視行政總裁封小平也尊稱南懷瑾為師父。
深居簡出天天讀書
南懷瑾40多歲時,正值國內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有感中國文化受到巨大破壞,于是成立“東西精華協會”,發揚中華文化。在蔣經國時代末期,南懷瑾因臺灣政治因素旅居美國,后輾轉到香港定居,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雖然在香港定居的南懷瑾非常低調,但慕名而來的訪客絡繹不絕。他對不同階層來訪的人都一視同仁,因此整天接待客人,直至深夜才能有時間看書。對南懷瑾而言,不可一日不讀書,因為一天沒有新的心得,這一天便白過了。
心懷統一充當密使
90年代,兩岸接觸逐漸頻繁,南懷瑾開始返回家鄉浙江,以他的名譽成立多個基金會,籌集到大量資金,進行多項建設,包括他家鄉的金溫鐵路。還設立獎學金資助30多所大學,為研究黃河斷流成立“參天水利工程研考會”等。
隨著南懷瑾在大陸活動的增多,他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廣,國家領導人也非常重視他。由于南懷瑾不畏人言,又致力于兩岸和平統一,便成為溝通兩岸關系的和平密使。他曾為兩岸領導人穿針引線,一手促成兩岸的“汪辜會談”,維持海峽兩岸秘密接觸管道。
《海外星云》(2000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