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是著名詩人聞一多七十多年前創作的,被改編為同名歌曲后,也一舉唱紅大江南北,成了億萬炎黃子孫揚眉吐氣的心聲傾訴,給沉寂的’99歌壇增添了無限生機。每每唱起它,人們不禁都淚流滿面,心醉神迷,激動不已。其間的魅力何在?人們動情的說,這首歌曲最可貴的是,能讓人永遠勿忘那段屈辱的歷史……
悲憤凝成的《七子之歌》
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喪權辱國,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滿紙都是割地賠款,賣國求和。
聞一多先生所寫的“七子”,就是這個時期,中國母親被帝國強盜從懷抱里搶走的七個“苦命兒”。他們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即旅順和大連)。
1925年5月,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自美國留學回國的聞一多,正碰上了“五卅運動”反帝愛國熱流。
面對這血淋淋的現實斗爭和滿目瘡痍的祖國,時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的聞一多悲憤難抑,寫下了大量的發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愛國詩。《七子之歌》便是1925年7月4日,發表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三十期上的一首愛國組詩。澳門只是其中組詩的第一首。
詩人在這首組詩里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兒子,讓他們來傾訴:“先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忘告、懷祖國之哀忱”,從而讓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詩人把自己的愛國情,報國志移入對象,使這“七子”有了人的道德情感,他們雖然被從母親的懷抱中奪走,遭受了異類的蹂躪,但仍堅貞不屈,心向祖國。詩人賦予了他們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情操。正如歌中所寫所唱:“澳門,雖然已被擄去三百年,但他依然保管著內心的靈魂”,保持著對祖國的忠貞。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蘇武、岳飛、文天祥等民族精魂的影子,在這些中華民族的脊梁身上所集中體現的愛國、愛民、忠貞不屈的傳統美德,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因此“七子之歌”,既唱出了國土淪喪的切膚之痛,又張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優秀品質,意在喚起民眾、咀嚼這痛苦,發揚民族優秀的精神傳統,抗外侮、興中華。從“五四”運動興起直到今天,都有著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 仲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