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之后,東南沿海近海的大小島嶼均為清政府所控制,中國大陸已完全統一。此時康熙皇帝決心出兵收回臺灣。
出兵前,清政府主張用和平方式收回。條件相當寬松,清軍不上臺灣島,臺灣居民不剃發,也不必穿清服;甚至還放寬到“不稱臣、不入貢也可。”實際上,允許臺灣實行和清政府不同的社會制度,讓它們高度地方自治。但臺灣情況復雜。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剛接位,他還正在讀“人之初”,一切大權已被侍衛長馮錫范等人把持。上層又腐敗,還千方百計阻撓統一,康熙“招撫”政策長期沒有結果。這時,朝廷有人主張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易藪賊,欲棄之。”水師提督施瑯,長期在海上作戰,深知臺灣的重要性。他說“臺灣雖一島,實腥地數省之屏蔽。棄之,則不歸藩(指日本)不歸賊(指鄭氏),必歸荷蘭,恃其戈船火器,又據形塍膏沃為巢穴,是借冠兵而資盜……。”他的意見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堅定了收回臺灣的決心,并繼續派大員和臺灣方面談判。但鄭氏集團提出臺灣應“仿硫球、朝鮮例,列臺灣為藩屬。”這就意味著他們要求清政府把臺灣當一個“國家”對待。這種臺獨言論遭到康熙的強烈反對。他說:“鄭氏艉中國之人”,“臺灣人皆閩人,不得與硫球、高麗比。”堅定表明臺灣不能從祖國分裂出去。
康熙經過充分準備,1683年6月,他命施瑯率戰船三百,水兵兩萬,揚幅度從福建前線打到澎湖列島,并迅速攻上臺灣本土。不到一個月,鄭氏招架不住,只好投降,獻出了臺灣的土地、戶口、軍資及明王朝所授的王、公、侯、伯和所有將軍、都督印授。從此以后,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從此以后,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后來,施瑯被任為臺灣的靖海侯。
臺灣回歸祖國38年之后,又爆發了朱一貴動亂。這個原為鴨販子的人,借口清政府苛捐雜稅太重,煽動三十萬群眾,自稱“中興王”,七天就占領了臺灣全島,揚言要脫離清政府統治。康熙不能容忍這種叛國行為,又派戰船600多只軍隊12000多人,鎮壓了朱一貴的叛軍,重新奪回對臺灣各方面的控制權,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 (責任編輯 老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