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爍今的郭店楚簡,千載難得的文化大發現:804枚竹片,弄得一大批大師碩儒魂牽夢縈;1.3萬個古漢字,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學術大討論:
“以郭店楚簡研究為契機,要在新世紀復興中國文化,提升民族核心價值觀和集體認識論。”這是“國學大師”的呼吁;
“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治療、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危機,應該說郭店楚簡的發現又提供了一劑良方。”這是日本學者的感悟;
“郭店楚簡為重新評估東方文化提供了契機,其中蘊含的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值得今人借鑒。”這是歐美專家的見解;
“郭店楚簡可為中國傳統文化正本清源,從根本上糾正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見。”這是國內外學術界的共識。
這些險些被盜墓者棄之荒野的竹片,竟被眾多耄耋之年的學界泰斗奉為國寶;這些差點因碳化磨滅的曲里拐彎的古文字,竟令海內外專家學者趨之若騖,青眼相加,其中到底蘊藏著些什么樣的奧秘和玄妙呢?
盜墓賊的鐵耙若長一點郭店楚簡恐怕早已灰飛煙滅
春節前夕,記者慕名踏訪了楚簡的故鄉——湖北省荊門市紀山鎮郭店村。霏霏細雨中,我們從207國道拐進郭店村,順著一條泥濘土路走了兩百多米,隨行的紀山鎮副書記周茂財忽然讓停車,他跳下來指著一片雜草叢生的次生林,興奮地大聲嚷道:“這就是郭店一號楚墓,出土楚簡的地方!”一下車,我們猛然涼了半截腰。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著名的郭店楚簡竟出自這么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隔著一條一步可跨越的小渠溝北與土路相鄰,南面是農民的草堆和豬圈,二十米開外是農民的房屋。如今,墓室已被土回填為平地,成了農民堆垃圾的地方。
郭店一號楚墓是紀山楚國貴族古墓群中被盜挖過的眾多隱墓之一。這些價值連城的楚簡能從盜墓賊的洗劫中被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紀山鎮距楚國都城郢都——紀南城僅10公里,南距荊州市25公里,北距荊門市65公里,2300年前,這里是楚國王公貴族的墓葬區,現在古墓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古墓群占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從地表可以看到土堆的墳墓297座,有十幾座古墓直徑有60多米,高約十幾米,至于地表上看不到土堆的隱墓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王陵墳包廣布于農民的房前舍后、田間地頭。紀山鎮有“掘地三尺,寶貝無數”的說法。這里交通方便,盜墓團伙和國際文物走私集團長期覬覦于此。90年代初期,許多村民不諳法律,文物保護意識淡薄,甚至受金錢誘惑被盜墓團伙騙去充當盜墓的勞動力,相繼制造了一系列轟動全國的特大盜墓案件。郭店村是當時盜墓活動最為猖獗的地方,1994年春節期間就有22座古墓被盜。
針對這種情況,當地政法機關加大了打擊力度,對三名盜墓情節惡劣的村民判處死刑,對十幾名參與盜墓的村民判處有期徒刑。據說當時嚴厲打擊盜墓時,郭店村和磚橋村大部分男性青壯年聞風而遁,可見當年參與盜墓者之眾。幸運的是,近兩年,當地加大法制宣傳力度,組建了專業文物保護機構,并建立了群眾性的文物保護網絡,在村民中選聘“義務協管員”,晝夜巡邏,守護古墓,使“盜墓村”變成了“護墓村”。目前,本地農民不再有人參與盜墓,但外地盜墓分子的活動蹤跡在當地仍時有發現。
在打擊盜墓活動的同時,荊門市博物館的考古專業人員對被盜的古墓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1993年10月,他們在發掘郭店一號楚墓時,發現這個墓已經于數月前兩次被盜。墓中存有一槨一棺,當時槨東南角的槨蓋板已被盜墓賊打開了一個40厘米的洞。據現場分析,由于墓室積水,盜洞開口太小,盜墓賊無法鉆入墓室,只好用鐵耙伸進墓室,扒撈青銅器。考古人員進駐現場后,對墓室進行了細致的清理。這個墓具有明顯的楚墓特點,它用大木塊構筑槨室,并將其分為頭箱、邊箱和棺室。槨室長3.4米、寬2米、高1.3米,但就其規模而言還只是一座小型楚墓。按慣例,大家對盜墓賊留下的東西一般不抱有太大的期望,但他們還是在墓中清理出盜墓賊殘留下的隨葬品達290件,包括一件難得的七弦琴。
就在大家默無聲響地清理現場時,一位叫高華的工作人員從墓室的積水中摸到一枚竹片,捧到手里翻來覆去掂了掂,竹片濕漉漉的,因淤泥侵蝕而呈黑色,與平常生活中所見的蔑條沒有什么差別。他覺得對這個發現沒什么把握,便喊來曾參與發掘過楚簡的李代華,李代華過來仔細將竹片辨認了一番,雖然竹片上見不到任何字跡,但他肯定地說:“這是楚簡,里面說不定還有。”他們驚喜的聲音把大伙都吸引過來,人們小心謹慎地繼續往下探尋,果然又發現了一大卷竹簡。從現場情況分析,竹簡的位置處于墓室的東北角,盜墓者的鐵耙無法觸及,但攪動墓室時,積水震蕩了竹簡原來的位置,使竹簡的順序被打亂。
“這一大卷楚簡被清理出來后,在場的人都驚出了一身冷汗,盜墓賊的鐵耙若長一點,郭店楚簡恐怕早已灰飛煙滅。”主持現場清理工作的崔仁義仍心有余悸地對我們說。他還說如果盜墓賊將這些竹簡盜走,竹簡可能會因得不到及時處理而永遠湮沒。即使現場不小心丟棄一片的話,后果也將是無法彌補的。當時黑乎乎的竹片上什么也沒有,大家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項驚人的發現。
要讓竹簡現字,首先都得進行化學還原處理。經過一個月的緊張試驗,從清淤到再現字跡,竹簡的化學還原處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還原后的竹簡韌性如同新竹一般,文字墨跡不僅清晰,而且還有光澤。隨后兩年多的時間里,考古工作者又開始對竹簡進行文字識別,把散落和次序混亂的竹簡重新排序,并進行了注釋。
記者在荊門市博物館戒備森嚴的文物庫里看到,一枚枚竹簡分別裝在盛滿蒸餾水的密封試管中,透過試管壁可以看到竹簡上的文字墨跡清晰。博物館館長王必勝介紹說,剛出土的竹簡經歷兩千多年歲月浸泡,竹筋的組織已腐爛破壞,竹片柔弱得像泡爛了的面條,字跡難辨。現在博物館對郭店楚簡用兩種方法保存,一種是將清洗過的竹簡繼續浸泡在蒸餾水中,隔上十天半月還要換水一次;二是對竹簡進行脫水處理,然后將竹簡保存在密封的真空玻璃管中。第二種方法能永久保存,但由于經費緊張,至今只對五分之一的楚簡采用這種方法。
這么多的竹簡隨葬,勢必與墓主的身分、地位有關。據發掘報告,墓主人下葬年代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據楚墓規制判斷,墓主人地位相當于“上士”(古代的官名)。目前較被學術界接受的觀點是,據隨葬品上的銘文“東宮之師”,推斷墓主人是楚太子橫的老師,而郭店楚簡就是他向太子授課時用的教材。
從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直接聽到了先哲的聲音
經過整理后,郭店楚簡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儒家和道家的16篇重要文獻。郭店楚簡共分為五組,一組簡文為道家文獻,包括《老子》甲本、乙本和丙本,和《太一生水》、《語叢四》;其余四組均為儒家文獻,包括《緇衣》、《五行》、《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成之聞之》、《六德》、《尊德義》,《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其中,除《老子》、《緇衣》、《五行》和《窮達以時》部分內容見于世傳文獻外,其余兩篇道家著作和10篇儒家著作均為首次發現的佚籍,不見于世傳。這意味著,我們隔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直接聽到了古代圣賢先哲的聲音。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從此揭開了學術界對郭店楚簡研究的序幕。這十幾篇經典著作引起國際漢學界的高度重視,并且迅速成為海內外人文學的研究熱點、焦點和前沿問題,近兩年就出版論著、論文集8部,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圍繞郭店的學術研討會,在祖國大陸、臺灣、美國和日本等地已召開過多次,取得了相當豐厚的研究成果。去年10月在武漢大學又再次召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共收到來自德、美、日等六個國家以及祖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一百多名專家學者的八十多篇論文。時至今日,涉足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人,從青年博士到學界泰斗,莫不對郭店楚簡投來熱切的目光。
探究“郭店楚簡熱”的成因,還得從文化考古的角度談起。我國在紙張發明和廣泛使用之前的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木、竹簡牘是最主要的書寫材料。不過,由于竹木質料不易保存,因此無論是墓葬或遺址,商周時代的簡牘至今沒有出土過。我們現代可以見到的最早的竹簡,是戰國早期遺物,如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簡,絕對年代與墓葬時間距現在約2400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郭店楚簡的年代均在距今2300年之前。
簡牘與金銀銅鐵器具、玉石陶瓷等古董文物不同,除了出土,從來沒有經世人相傳到現代的,主要是因為簡牘不易保存,所以宣稱是世人相傳的簡牘,必偽無疑。現今簡牘大部分出土于甘肅與湖北,因此日本學者將蘭州和荊州稱為簡牘學的“麥加”。簡牘出土,在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有下列幾次:一次是在漢武帝時,魯恭王擴大宮室,將孔子故居拆毀,從墻壁挖出一大批竹簡;另一次是在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波郡有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戰國古墓,從魏王墓中挖到大量的竹簡,簡上都是用戰國文字寫成的古書,據說有幾十車之多。后來派了著名學者荀勖、束皙等對這些簡書進行整理,編成了《逸周書》、《穆天子傳》、《竹書記年》等多種古籍,可惜大多又再度亡佚。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包括楚簡在內的先秦簡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和人類文明的珍貴財富與資源。以色列在1947年以后的10年間,在死海北岸山洞里發現《死海古卷》,其中有2000年前的《圣經》古抄本,這些西方文化經典的發現曾經轟動世界。因為這些文獻記載的基督教知識與今日的基督教知識不盡相同,曾經引起西方學術界的一場大討論。在國外學者看來,郭店楚簡引發的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大討論,其意義完全可與當年的《死海古卷》大討論媲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池田知久專門出了一本專著《郭店楚簡研究》,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治療、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危機”。歐洲漢學學會主席、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瓦格納說,郭店楚簡的出土為重新評估東方文化提供了契機。
研究歷史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古書,一是通過文物。許多古籍經過世代傳抄,跟古人原作相去甚遠,而作為文物的簡牘,則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曾經多次在出土文物中發現簡牘,但無論從竹簡數量和文字數量來看,郭店楚簡都名列前茅。804枚郭店楚簡包含13000余字,涵蓋了先秦文化史的方方面面,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使全世界對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產生新的認識。
郭店楚簡有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老子》文本,現在流傳的《老子》文本與古代的《老子》有何不同,郭店楚簡無疑提供了最有價值的資料。在西方,外國典籍被翻譯最多的是《圣經》,其次就是《老子》。老子的著作不僅在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中長盛不衰,隨著地下墓葬發掘的再發現而越發受到舉世矚目。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以兩種帛書《老子》最受人注目,而郭店楚簡中竟發現有三種《老子》節抄本。這些《老子》節抄本雖不是最原始的祖本,但它們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抄本。
儒家思想是東方文化的精髓,郭店楚簡中有《性自命出》、《成之聞之》等10篇世人前所未聞的儒家文獻,這些文獻記載了原始儒家思想演繹的空白,發現原始儒家思想與后來作為封建正統觀念的儒家思想有許多微妙的區別。與此同時,繁榮、瑰麗、雄渾的荊楚文化,是近年來學術界的研究熱點,郭店楚簡在一定意義上為學術界重新改寫先秦思想史和楚國文化史提供了新的資料,解決了諸多的學術疑難問題。
僅從考古學的角度觀點,郭店楚簡就堪稱為“驚世駭俗的大發現。”
學術界珍視郭店楚簡為傳統文化正本清源
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因主客觀原因,傳統儒學屢遭曲解,甚至演繹成“吃人的禮教”。國學大師任繼愈、饒宗頤、著名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等一批權威專家指出,郭店楚簡揭示的原始儒家思想與后來作為封建正統觀念的儒家思想,存在眾多區別。對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它改寫了中國學術史和哲學史,可修正人們頭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從而讓世人從根本上糾正對中國文化的偏見。難能可貴的是,這批楚簡從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歷代統治階級對儒道思想的篡改和包裝,還傳統文化以本來面目,其中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很值得今人借鑒。
郭店楚簡為學術界走出疑古時代提供了佐證。北宋以降,歷代學者紛紛對孔孟典籍提出種種質疑,至本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疑古之風被推向極至。“五四運動”以后,傳統文化的影響日漸萎縮,“文化大革命”中,國學凋敝,傳統文化無處遁形,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在與西學的激烈競爭中逐漸復蘇,但疑古思潮依然存在。郭店楚簡的出土,讓學術界不得不檢討許多先秦時期的重要文獻,楚簡的內容為梳理先秦哲學提供了新的線索,為重要人物的斷代提供了新的座標。自宋人首開疑古之風以來,研究孔子的著作不可勝數,但所引據的材料多半沒有超出《論語》、《左傳》、《史記》等書。人們對其他古籍中有關孔子的記載或諱莫如深,或斥為贗品。最近甚至有人提出《論語》至漢代才集結成書,其真實性也值得懷疑。但郭店楚簡中十幾篇佚籍的發現,讓世人對孔子的思想脈絡有了新的了解。就孔子的思想發展而言,實由禮學、仁學進而易學,這三個階段分屬其早年、中年和晚年。郭店楚簡還佐證了燦爛的荊楚文化。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饒宗頤先生說:“荊楚文化是一門大學問,郭店楚簡出土不僅證實了它的真實存在,而且能還古人思想一個信實的本質。”
從郭店楚簡中,人們開始對儒道兩家的關系要重新認識和評價。人們通常認為,儒道對立,勢若水火。從郭店楚簡《老子》看,儒道兩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也相互貫通。老子不但沒有批評儒家思想,而且對儒家所遵奉的觀念如圣、仁、義、禮、孝、慈等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從其他史料看,孔子對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李澤厚先生指出,楚簡《老子》無形而上篇章、無兵法權術、無反儒特色。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認為,楚簡填補了儒家學說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透露了一些儒道兩家在早期和平共處的信息,有助于人們真實理解從孔子仁學到孟子心性之學的發展軌跡,從而為改寫中國哲學史提供了新的依據。
郭店楚簡讓人們對孔子和老子之間的異同有了新的認識。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陳鼓應指出,從郭店楚簡中可以看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老子和孔子之間及其學說并沒有產生強烈的對立現象。楚簡中記載的“絕智棄辨”和“絕偽棄詐”之文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老子孔子之間的哲學方向不同,兩者的思想性格的差異是很明顯的。老子首創中國的形而上學——宇宙論和本體論,并建立具有獨特內涵的人生論,所以老子成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所建構的道論及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貫穿到整個中國哲學史。相形之下,孔子卻缺乏形而上學的思考能力,也欠缺抽象的思辨能力。但他將傳統禮學與仁學結合,從而建立起優位的倫理學,致使他在身后成為對中國倫理文化與政治文化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傳統的經典詮釋使老子在世人心中留下了一個消極、退縮甚至反道德倫理的普遍印象。事實上,儒道同源,共同繼承殷周以來的德治思想與人文精神,無論孔、墨、老、莊,無不力圖重建人文道德世界,只是對人倫教化所持的方式不同罷了。老子和孔子一樣,注重忠信。老子認為忠信是禮的重要內涵,如果忠信不足,那就會是社會禍亂的開端。老子的形而上之道,與人結合,就是德。在人際關系上,“道德”的主要內涵包括仁、義、禮。老子不僅肯定仁義,也不反對禮。他所反對的只是失去實質內涵而流于形式化的禮。在倫理道德重建方面,老子提出了著名的三寶說:慈、儉、不爭(“不敢為天下先”)。“三寶”的提出,主要針對統治者的貪婪,抨擊整個權勢階層由于貪婪的動機而引發掠奪和戰亂。老子主張人際交往中應以仁為前提,以信為根本,這點與孔子相通。從郭店楚簡的《老子》的語意環境看,得不出老子排斥“仁義”或貶抑“孝慈”的觀點。
學者多以儒家講“中”(即中庸),而忽略道家也尚“中”。郭店楚簡中出現“守中”概念,使道家守中思想更為凸現。楚簡云“致虛,恒也;守中,篤也。”與儒家不同的是,儒家之“中”為不偏不倚、不趨極端的道德原則或處世方式,而道家多指淳和心境。
專家學者呼吁實施文化復興
國學大師任繼愈、饒宗頤等學者呼吁,要抓緊研究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1999年初從香港購回的一批楚簡,要求以此為契機,在繼續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掀起一場中國文化的復興運動,提升民族核心價值觀和集體認識論,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
據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郭齊勇教授解釋,文化復興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這里指的“復興”不是國民黨曾提的“復興”,也不是港臺式的“復興”,而是西方文藝復興式的“復興”,主要是復興先秦、夏商周乃至更早的文化寶典,復興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可以向現代轉化的精神資源。文化復興并不是與馬克思主義鬧對立,而是充分發掘利用血肉相聯的本土資源,加強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傳統儒家文化的結合,使教育形式生動活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郭沂認為,目前還沒有一種西方思潮像佛學傳入中國那樣在中國扎根,所以至今為止新的哲學仍處于孕育狀態。
一些專家指出,法輪功等的非法活動猖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當今社會已出現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也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恥辱”。幾千年來,各國的宗教都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但在中國,具有人文主義特質的傳統哲學就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不需要宗教來扮演這一角色,因此,構建新的哲學迫在眉睫,而實施文化復興工程,將傳統哲學的精華從學術界推廣至全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實施文化復興工程的前提條件日趨成熟。國家支持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郭店楚簡的研究正達到高潮,上海博物館正在整理注釋自香港買回的1200枚戰國楚簡。杜維明先生還提出,郭店楚簡里面包含了儒家的基本價值觀,有深厚的敬天觀念,有深刻的心性思想,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和道德理想主義傾向,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據專家介紹,郭店楚簡里面飽含許多前人所不識、而契合當今時代需要的價值觀念。比如,楚簡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頗富環保理念;楚簡沒有宣揚“三綱五常”,只是賦予“夫婦、父子、君臣”六種角色的六種行為規范,稱雙方的關系“互有義務和權利”,而不是后來“三綱”里的人身依附關系;楚簡對“忠”的解釋是“恒稱國君之惡者為忠”,這在后世的儒家經典里看不到。
任繼愈先生建議,實施文化復興,應該糾正兩種傾向,實施兩個轉移。一個傾向是“重北輕南”,當前學術研究重視北方的黃河文明,輕視南方的長江文明,而事實上華夏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另一個傾向是“重儒輕道”,有人以為把孔子研究好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一種懶惰思想。他主張研究力量應適當向長江轉移,資金投入應適當向人文學領域轉移。他認為,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經費投入,根本不能滿足形勢所需。
一些專家認為,文化復興的重點在于青年,但當前我國高校政治理論課趨向教條化,沒有植根于本土文化中,難以讓學生心悅誠服,更勿庸讓他們建立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龐樸研究員建議,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應吸納最新的學術成果,編寫一套傳統文化教材,同時要多選拔社科專業的學者擔任高校校長,改變目前理工科校長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高校內創造一種人文學的氛圍,為文化復興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方 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