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乃修
一
世紀交替之際,適逢身在北美,回顧中國20世紀文化裊裊煙云,心里感觸一派蒼涼,許多問題纏繞心靈。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胡適的文化價值太缺乏當代中國學術界的正確認識和公正評價。
我以為,20世紀政治界和文化界,為中國留下建設性積極影響的人物,首屈一指的是這樣兩位:孫中山和胡適。孫中山為中國社會轉型和走入現代化,留下珍貴的政治遺產,胡適則為中國文化轉型和走入現代化,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品格,堪稱偉人。
胡適是20世紀中國文化界演奏第一提琴的人物。五四時期文化界大夢初醒似地崛起的傳統文化批判、特別是新思想新方法指導下的古典文化研究,都與胡適的卓越眼光和出色的學術貢獻分不開。特別是在那種“打倒孔家店”、“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乃至“不讀中國書”等等極端激進的時代氛圍里,能夠以理性眼光和智慧態度對待古典文化遺產、及時提出以新方法整理和研究古典文化遺產的人,唯有胡適。這是一種大胸懷、大智慧,也是一種深思維和高眼光。
胡適的文化地位,不在他的學問有多深邃,成果有多豐碩,而在他的思想和見解開拓一代人心胸,開啟那個時代的學術先河,成為五四新文化時代中國學術界的精神導師,推動中國新一代學者以人文主義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從事扎扎實實的學術研究,為中華民族培養了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各門新建學科的棟梁之才,構筑了中國現代學術發展的殿堂。50年代對胡適那場轟轟烈烈大批判,恰恰證實胡適在中國20世紀文化界無人能夠取代的巨大存在和深廣影響。
胡適的文化地位,不僅僅在于他的一系列開先河的學術著作,諸如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對于中國古典小說的考證,而且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和道義風范;不僅在于他的性格的正直、真誠,不存在政治歧視或黨派偏見,對人對己表里如一,而且在于他的信念的純正、心靈的無私、人生的勇氣以及理性的洞察力,在于他對全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理性和良知、人權和民主、自由和寬容這一系列精神價值的堅守和高揚。
可悲的是,半個世紀以來,這樣一個朗若白晝的事實,不僅得不到學界的認識和評價,反而遭到否認和痛詆。對于知識狹窄、偏見太多、眼界太小、心靈不自由的人們,公正地認識和評價胡適,這本身似乎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口。
二
七八年前,胡明先生曾對我說,他在寫胡適傳,掌握了許多材料,且有與學界不同觀點。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夠盡快出來。不久之后,身在北美,時而念及此書。前幾天,在一家大學圖書館瀏覽,才見這本《胡適傳論》已出版。我一口氣讀完了這部八十萬字的著作。
這本《胡適傳論》,是五十年來中國學界頗具學術功力和思想見識的著作。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的胡適研究進入新時代,即理性和公正時代。
這是一本很下功夫、追求真知的著作。作者多年來有心從事胡適研究,閱讀和積累大量材料,特別是對胡適本人著作細心閱讀,對一系列有關歷史事件、文化爭論、言論罪案,深思細辨,探求真跡,不人云亦云,充分占有史料,不虛不飄,以富于學術良知的態度,第一次真實勾勒出胡適的學者品德、道義勇氣和君子風范渾然一體的個性智慧和人格風度。
在胡適研究領域里,存在太多偏見和迷誤。作者撥開那些烏七八糟,蒙蔽心靈的霧靄,把胡適研究建立在對豐富史料的細讀和精研上,建立在自己的真知和獨立思考上。書中援引豐富史料,從各種角度,重新構筑胡適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真實形象,一位博學深思、富于良知、大智大勇、領袖群雄的大學者形象。
這是一本冷靜扎實、富于真實知灼見的著作。史料若不和見識結合,依然難有出色的學術著作,只有當豐富的史料與卓越的見識結合,智慧才會閃光。作者一掃前人和同代人的濃厚政治偏見和文化陋見,對胡適的許多文化觀點和一系列有關問題給以重新評價,顯示出研究者的見識和勇氣。例如,對“問題與主義”,作者指出,胡適厭惡空談習氣,因而強調踏實研究具體問題。對于“整理國故”問題,作者高度評價胡適《新思潮的意義》和《國學季刊序言》兩文的價值,這就肯定了整理國故在當時的文化價值。二十年前,我讀胡適此兩文,曾被其廣闊文化眼光打動,特別是后一文那種國際文化視野、那種比較文化方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忍不住在《屠格涅夫與中國》一書末章談及五四學者文化眼光時,特別援引胡適此文觀點。胡明先生從這一角度理解胡適,有高屋建瓴之效。
作者把胡適作為中國現代學術界盟主來立論,塑造胡適的文化形象,這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尊重歷史事實的。以胡適對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巨大影響而論,以當時學界眾多人士對他的思想、學術和人格的敬重,無人能望其項背。史學界的陳寅恪、陳垣等等,包括更老一代的王國維,都對他極為推重,更不要說他培養的幾代學生在中國學術界均成重鎮,諸如上古史學者顧頡剛、太平天國史學家羅爾綱、明史專家吳晗等等。還胡適以學術界領袖地位,實在是講了一句真話。
中國現代化歷史的復雜情況和黨派斗爭的激烈,使胡適這樣性格正直、富于良知及道義勇氣的自由知識分子,受到左右兩邊壁壘森嚴的黨派人士共同打擊和謾罵,處境來得格外艱難,命運又特別富于大起大落的戲劇性變化。作者實事求是揭示胡適終生堅守的自由原則和寬容立場、對國民黨政府的尖銳批評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擊,這是對胡適性格重塑和對胡適人格再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掃蕩了那些潑在胡適身上的政治污水和誣蔑之辭。作者指出,胡適文化性格具有超越時代性,因此難以得到時人理解。這是值得思味的。不過,胡適這種兩面受攻的命運,恰恰說明他的文化價值和獨立人格。
三
胡適的文化價值,需要給以充分揭示和肯定。20世紀中國文化界和學術界,有沒有胡適,會大不一樣。五四新文化運動,不缺乏狂熱和激進,有一批陳獨秀式的革命闖將,有無數參與推倒舊文化的狂熱戰士,但是,胡適卻在批判舊文化中顯示出極其難得的清醒理智和高瞻遠矚的文化遠見,毫不迷狂。洞見革命和改良的依存關系,意識到批判中還有繼承,唯獨胡適及時呼吁年輕人要多讀書、求真知、要以學術態度而不是孱頭式一把火燒光舊物那種野蠻習氣對待民族文化遺產。正是在讀書求知、研究問題、做有用之才這種理性口號下,在文化轉型時期,建立起一支撐起20世紀中國學術殿堂的現代學者隊伍。這是胡適對中華民族新文化建設做出的巨大的文化功績。
胡適的文化價值,還體現在他的精神觀念、政治理想、人格素質乃至性格特點等等多方面。中國20世紀社會文化土壤出現胡適這樣精神氣質如此磊落超凡、恍若天降而非世出之人,這是一個靈光四射的奇跡。他是一個朝氣蓬勃、樂觀向上、富于理想、永不灰心、永遠打不倒的人,他對人的真誠、仁厚,他的寬容大度、嚴于律己,他的良知和勇氣,他的深刻睿智和廣闊眼界,他的自由民主理想和獨立不羈立場,他的“容忍比自由還重要”的卓越見識,他的樸素理論語言和平實文風,他的反對弄虛作假、“有幾分事實、講幾分話”的踏實作風,他對個人名位無所掛懷的非凡氣度,他的透明人格和高風亮節,他對一切罵客不忌恨、不報復、不在意的高朗態度,所有這一切,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一個異數,一位謫仙,一位性格氣質偉大的人物。
20世紀剛剛過去,回首百年中國文化界出現的各方群雄,不免棖觸頗深。他們或弄潮,或潛居,或馳騁,或隱逸,應當說,能夠表現一番的,都表現過了,各在不同領域留下自己痕跡,也無不顯示自己格局。然而,像胡適這樣超越狹小門戶、格局,氣派恢宏,健康、理性而尊嚴的人物,實在少有。中年陳獨秀有勇氣、有熱情,卻缺乏理性和深刻,直到晚年才臻深沉和大悟;晚年王國維全失早年虎虎生氣,萎成一介俗儒,精神狀態完全灰頹,活得極可憐。胡適卻一生如莫扎特似的朝氣勃勃,迎著時代的罡風苦雨,懷著痛切的大悲憫,一臉佛陀式微笑永不消失。他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博大胸襟,成為現代中國一份最可貴的文化遺產,留給后代。
胡適,象征著理性、睿智、良知、勇氣、博大和寬容諸種精神價值。胡適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存在。中華民族有這樣一位天才飄逸的子孫,有這樣一種優秀文化遺產存在,是值得驕傲的。新世紀、新文化的風帆,應當從這里出航。新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應當從這里揚帆。
五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對胡適的歪曲和誤解,隨著歲月的剝蝕和良知的復歸而化為淡淡青煙。在這部《胡適傳論》中,作者對50年代那些批判胡適的人們(多是胡適的學生和朋友)做了寥寥數筆揭示 ,為他們留下小照,堪稱現代文壇百態之一。一部學術著作,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書中對胡適新舊體詩歌的論述,似可不談或少談,寫詩不是胡適長處。
五十年來,學界無視、輕蔑或否定胡適的文化價值,這是民族的悲哀。現在,這本著作,以它的理性和勇氣、史料和見識,公正地再現胡適的文化形象,這是理性和良知的勝利。胡明先生這本著作,為當代胡適研究奠定了根基,開拓了前景;它喚來的,應當是胡適研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