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仙
云南省中醫知院推拿科(650021)
關鍵詞腹部按摩法顫抖法方法運用
1概述"顫抖法"主要是指施于腹部的一套系列綜合性手法,其法適應癥較為廣泛,特別適用于內傷疾病的治療。顫抖法手法的操作以右手為主,左手輔助,其法較為獨特,它將施術部位作了特殊的劃分,并進行定位及命名,臨床上也可根據具體病情選擇相應部位進行操作。
如圖所示:
2操作方法
2.1操作體位セ頰哐鑫暈唬兩手順胸腹兩側平伸,解開腰帶,腹部暴露后鋪放治療巾,呼吸調勻,術者面對患者右側坐位右手操作。
2.2操作步驟
2.2.1掌指調氣:五指并攏掌指平放于腹之正中,中指置于中脘,掌心對臍緩緩抖動,開闌門穴以通理上下之氣,至術者手下有得氣感(約5分鐘)。
2.2.2點中脘:掌根離腹,中指抖動點壓中脘穴,隨患者呼吸上下反復點3~5次,似蜻蜓點水,以開胃氣,寬中理氣。
2.2.3落腎經:用掌根抖動按壓下腹正中(圖中腎經部位),輕揉下壓不可使蠻勁,可連續壓三次,其法以開十二經之氣。
2.2.4照臍輪:掌心勞宮穴對神厥穴,反復下按3~5次;臍為神氣之穴,為保命之根,以提神氣。
2.2.5輕摸肝經:順勢顫動移至肋緣,用掌外側自肋緣上外側向下內側輕揉抖動,以疏理肝氣。
2.2.6摩肺經:用拇指屈曲在臍之右側旁開約1寸從上向下推抹3~5次,宣通肺氣。2.2.7調腎水:用大魚際在右下腹逆時針旋轉顫動5~10圈,以補腎氣。
2.2.8重按脾土:繼而側掌抖動沿臍斜上至左肋下緣后以小指掌指關節抖動下壓深部停頓1~2秒,而后緩緩起手,反復3次,健脾氣,補陽氣。
2.2.9擦揉三焦:在臍之左側用小魚際下壓并左右搓揉5~10次,通上達下。
2.2.10撫摸膀胱:在圖示中膀胱部位,用全手掌指順時針旋轉抖動5~10次,助膀胱氣化。
2.3結束收式
2.3.1疏通法:疏通胃脘,用拇、食、中三指微屈自上脘到臍自上而下顫動疏理3~5次,而后推三關,(即腹部有食關,氣關,命關),用右手拇 指對應四指虎口對腹部自上脘到臍往返顫推5~7次。
2.3.2退六腑:雙手放置腰之左右,虎口插腰,用雙拇指自天樞穴向下推抹至下腹5~10次。
2.3.3分推陰陽:手置放位置同上,兩手拇指從上脘左右八字分推依次向下至肚角。
2.3.4拿帶脈:順勢在腰兩側提拿1~3次。
2.3.5獅子搖頭:單手(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別放置雙側天樞穴,連拿3次,最后提起左右搖動5~8次。
2.3.6掌運八卦,引氣歸原:用全手掌指,沿腹周順時針旋轉抖動八圈,手掌回歸正中位,掌根抖動下壓3次并逐次加壓下按停頓10秒鐘,緩緩顫動起手而結束,每次治療時間20~30分鐘。
3手法注意事項ァ〔僮魘筆直鄯潘桑內力集中于掌指,五指并攏,掌心對臍,平放腹部,緩緩顫動,逐漸加快持續不間斷,平穩而又均勻,深透而有節律,不僅局部有顫動感,更重要的腹內臟腑有相應的顫抖感。囑患者放松,不可憋氣,操作時靈活運用掌指的各個方位,同時也可以與擦揉、推抹結合使用,但著力部位終不離腹,嚴禁離腹拍打,施法時隨患者呼吸起伏顫動操作,頻率約200次/分鐘。運用此法時操作程序結合臨床病證,辨證側重使用,只要抓住"調理氣機"這一原則,方顯其效。
4病案舉例1990年6月17日一6歲的男孩在從幼兒園回家途中,哭叫腹痛,其因是飲食無度,暴食多飲而至腹痛。病機分析,考慮患者飲食入胃過多,停滯中焦,使其氣機阻塞,傷及脾胃,胃氣不通,升降失調,脾失健運,腐熟無權,而致腹脹痛不適。即施此法謹守疏理氣機之大法,輕揉抖動,以疏通法為主(嚴禁重按)10分鐘后,患兒立即涌吐胃內容物,嘔吐一空后腹痛即止,進行收式結束,患兒轉哭為笑,無不適之感。
5小結ケ收嘰郵巒頗霉ぷ20多年,體會到腹部按摩法--顫抖法之所以收效神奇,深受國內外患者的贊揚,這與腹部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分不開的。"腹"居人體之中部,氣機上下之樞紐,升降出入之處所,運用顫抖法施于腹部,得氣快,傳遞速,氣感強,氣感能向內放射,從而達到疏理氣機,調理臟腑的作用,同時也可通過腹壁神經反射調節作用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顫"法能起分開與枕解的作用,所以對于術后腸粘連、消化系統疾病、小兒腹瀉、婦科不孕癥、痛經、神經衰弱、糖尿病等,均取得滿意的效果。總之,只要我們手法運用得當,施術時掌握好普遍規律,抓住具有特殊作用的主要因素,進行辨證施術,便能達到《醫宗金鑒》中所說的那樣:"一旦臨證機觸于內,巧生于外,心隨手轉,法從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