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成 甄達文
廣東省湛江師范學院體育系(524048)
關鍵詞八卦拳單換掌方法慢性病體育療法導引法治療
前言:ソ年來,中國體育總局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納要》,并征集簡便易行又實效的健身法,為此,我們曾經對八卦拳的簡便鍛煉法進行過報道[1],但尚缺乏進一步的研究,現在也由于條件的所限,僅限于個案的總結。有感于體育界和醫學界在康復與保健領域日趨廣泛應用傳統的體育方法,而八卦拳的簡便練法還沒有普遍被人們認識,得不到普及,本文對幾個通過鍛煉獲得收效的病例進行一些總結,望能引起重視,對其加緊研究與開發,使其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動作方法
1.1起勢與右單換掌
1.1.1立正兩腳尖外展,兩臂垂于兩腿,頭頸正直,兩臂下打,舌項上腭,提肛,氣沉丹田,口自然合閉,逆腹式呼吸,眼睛平視前方(圖1)。
1.1.2兩膝下蹲,兩手由兩側向腹前交叉(右下左上)。手心均向上,右手順左前臂外側上穿,兩手指尖向上,兩手均與頭頂平齊(兩手右高左低)身體漸漸向右轉,隨著身體右轉兩前臂內旋擰轉下落,兩掌隨轉向外托,手心均向外,右掌高與眼眉齊,虎口圓,五指張開成爪狀,左掌落至右肘下方,虎口對右肘尖,右掌(前掌)對圓圈中心(指環形路線所形成的圓圈),同時兩腿屈膝,雙足交替,平起平落(趟泥步)里直外扣,步身反向,把身體擰成一股勁,繞圓而行走,眼朝右手虎口方向注視(圖2)。
1.2轉式與左單換掌
1.2.1上體不變,左腳在前向圈心扣,右腳向外撇,同時身體向右轉90°(圖3),
右手內收至腹前成左右交叉(圖4),
做幾次開合動作〈配合呼吸,兩肘外撐(圖5)
時為吸,內收時為呼〉。然后,兩手心均向上,左手順右前臂外側上穿,兩手指尖均向上,左肘起至略于肩部,兩手均與頭頂平齊時,(兩手左高右低),身體漸漸向左轉,隨著身體左轉,兩臂內旋擰轉下落,兩掌隨轉向外推手心同外,左掌高與眼眉齊,虎口撐圓,五指張開成爪狀,其余同右單換掌。
1.3收式
1.3.1上體不變,右腳里扣,左腳外撇,身體向左轉90°。
1.3.2兩手腹前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勻向上)。
1.3.3兩臂側舉至頭頂(吸氣)雙手合十(呼氣)至小腹,共做3次(圖6)。
2練習要求ピ詰饜摹⒌饗⒑偷魃淼幕礎上進行練習(意守丹田,逆腹式呼吸,身體擰成一股勁)。
2.1調心排除雜念,專心練功,入靜,放松,意守丹田。
2.2調息逆腹式呼吸,采用"吸、吸,呼--"(兩短吸,一長呼)。
2.3調身三空(手心空、心胸空、腳心空),四扌垂(扌垂肘、扌垂肘、胯、膝)十二緊,(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要緊)。先走高盤,適應后過渡到中盤或低盤;舌頂上腭,提肛縮尾。
3病例舉例ゲ±1:患者何某某,男,21歲,學生,幾年前在一次體育訓練中把腰扭傷,此后在一段時間經多間醫院治療無顯效,X光檢查L3骨前上緣骨質增生變尖突出,L2~3間隙稍變窄,L5骶化,雙側橫突肥大與髂骨形成假關節;兩側腰肌有顯著差別,腫大的一側變硬,功能性障礙較嚴重,一直不能正常上體育專業技術課,經過練習八卦拳單掌換掌后1個多月見效,側偏的脊柱變正,肥大側腰肌基本消腫并變軟,兩側腰肌逐漸變平齊,能正常上體育技術課,跳遠都不覺得腰痛,現一切運動正常。ゲ±2:患者趙某某,男,36歲,教師。幾年來偏頭痛折磨,進行多種醫學治療或其他體育運動鍛煉都無顯效,后經過一段時間八卦拳單換掌這一簡便易行的鍛煉,逐漸減輕癥狀直到基本不復發。現在精力充沛,天天照煉不誤。ゲ±3:患者黃某某,男,22歲,學生,有一段時間習煉"自然功",因走偏感覺真氣在全身亂竄,較難自制,嚴重影響生活與學習,停練功后稍好轉,但上述情況還經常出現,經過習練八卦拳單換掌后,癥狀逐漸好轉,現已消失,一切均正常。
4分析
4.1體育療法既是醫學界所提倡的醫患合作的一個治療方法,也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內容。盡管醫學或養生的范圍很廣,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它作為一種"和于術數"的手段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究其基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比其它手段更積極主動(生物--社會--心理這一醫學模式的體現);二是具有比藥物療法所不能具有內源性的功能。二方面的原因體現它的科學性及確定人們對它的認可性。
4.2偏頭痛或腰腿都具有一個偏盛、偏衰、陰陽失衡的特征,而八卦拳單換掌的練法是左右練習,換式均等,追求自身各部分得到同步鍛煉,以達到平衡協調,與傳統醫學"以平為期"的治療法則是相一致,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4.3動靜結合,內外兼修是八卦拳單換掌練法的主要特點與功用,這也是區別于其它靜功的基本特征。練靜功過于強調入靜,入靜太過,意念太重,致成"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心乘凌",這容易誘發一些人的精神潛癥,而八卦拳單掌換掌練法可救其外練不及抑之內守太過,從而達糾偏的效果。
5結論プ凵纖述,八卦拳單換掌對健身、康復都有積極的科學的作用,更基于現代醫學科學在獲得極大發展的今天,也有不少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是傳統體育療法的適應癥這一情況[2],希望通過對八卦拳健身的作用及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使之與我國其他健身方法一道走向世界,從而豐富體育療法的內容,為群眾的健康服務。
參 考 文 獻
[1]李南珠.中華中等醫學教育.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7
[2]宋天彬.中醫氣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