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民
當你的呼吸道由于寒冷、緊張、勞累等因素而出現抵抗力下降時,空氣中的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白喉、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當你的皮膚出現破損、傷口等時,空氣中的微生物也會侵入皮膚,造成皮膚感染,如癤、癰或腳癬等。空氣中的某些真菌,還是哮喘的罪魁禍首。
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這么多危害,那么它們從何處而來?又有哪些規律呢?為此,我們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空氣中的微生物來源于土壤、海洋、湖泊、動物、植物和人類活動,其中以人類的活動為主。這些細菌、真菌等大多附著在灰塵或飛沫等小顆粒上,以灰塵或飛沫作為載體飄浮在空氣中,借以傳播疾病。據我們的監測分析,顆粒多少和空氣中細菌含量呈正相關。飛沫上也載著許多微生物,一個噴嚏可產生100萬個小液滴,這些液滴上“住”滿了細菌。
城市人口集中,是經濟及文化活動的中心,因此空氣中微生物污染也較嚴重,而且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我們對上海市不同地區空氣微生物污染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無論是細菌還是真菌都以垃圾中轉站附近最多,火車站及交通繁忙區域次之,居民新村、植物園較少,郊區最少。這一結果表明,垃圾在轉運過程中,會向周圍空氣釋放出大量的細菌、真菌等,結果導致垃圾中轉站附近微生物污染嚴重。火車站和交通繁忙地區人群密集、車流繁忙,導致飛沫及地面揚塵飄散等,微生物污染也不可小視。相比之下,郊區由于人群較少、地域空曠、車流稀疏,因此空氣微生物污染較輕。
一年之中,空氣微生物污染以4月和10月最嚴重,因為這兩個月氣候溫和,環境條件適宜微生物繁殖。夏季由于日光輻射強烈,可以殺死空氣中的細菌,且由于夏季降水較多,可將空氣中的顆粒沖刷到地面,減少空氣微生物的污染。在冬季,氣溫較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由于空氣中的微生物和居民健康有很大關系,因此要花大力氣進行防治。經檢測發現,水泥地離地1.5米處的微生物含量要比草坪、灌木和樹林區高3~6倍。因此,這三種綠化措施對空氣微生物均有凈化作用,其中以植樹效果最好。原因有這樣幾個:樹木對附有微生物的空氣懸浮顆粒物,具有較好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茂密的樹冠可明顯降低風速,使空氣中大顆粒沉降;葉片凹凸表面具有茸毛,對顆粒物有過濾、吸附作用;蒙塵的葉片經雨水淋洗后又可恢復其凈化能力。草坪也具有較好的凈化能力,如生長茂盛的野牛草的葉面積為其占地面積的19倍,可大量地吸附空氣中的顆粒物。可見,植樹、種植草坪等是減少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對普通市民來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自我防護。比如住房應選擇人口密度較低、周圍無明顯污染源的地段,交通便利的近郊則更好。外出活動應盡量少去交通繁忙、人群密集的場所,尤其是老人、兒童和體質較差的人,更應少去或停留時間不要太長。要充分利用市區有限的綠化資源,經常到植物園等場所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此外,由于我們很多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室內空氣質量對健康關系尤為密切,而居室內空氣中細菌的多少取決于室內居住密度、衛生條件、人們的活動情況,以及居室的通風狀況。要保持室內空氣不受微生物污染,要注意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室內環境不要太潮濕,當然最好不要長時間停留在空調房里,要經常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