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毅華
人類很早以來就曾想用“換心術”來實現治療心臟病或挽救生命的愿望。
1967年12月,在南非開普敦的一家醫院進行了人類首例同種異體心臟原位移植術。雖然病人術后因肺部感染僅存活了18天,但手術的初步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和極大興趣。之后,全世界進行了上百次心臟移植手術,但由于排異反應和感染等因素,病人大多死亡。直到20世紀80年代,免疫抑制劑——環孢素的發明,使器官移植后的排異反應易于控制,這才使心臟移植手術復蘇。
1992年我國正式開展心臟移植手術,至今年年初統計,在近40例同種異體心臟移植手術中,存活的心臟移植病人有20多人,他們帶著一顆他人的心臟過著健康正常的生活。今年5月,我得知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又為一名年僅12歲的女孩夏云進行了心臟移植手術,她是我國心臟移植手術中年齡最小的病人。于是,我撥通了醫院的電話,希望在小病人(夏云)出院前讓我與她見上一面。
6月下旬,在醫院心外科教授王舂生醫生安排下,我見到了這位中國最小的“換心人”。站在我面前的夏云,十分靦腆,見到我時,白凈的臉上泛起一片紅云,但仍掩飾不住幸福的微笑。有誰想得到,一個月前的她還是一名被醫生斷定無法救治的病人。
熱心的王舂生醫生看見我驚訝的神態,便將夏云手術前后的情況娓娓道來。
(一)
夏云是江蘇東臺鎮的農家女孩,在去年9月的一次感冒后,心慌、氣短愈來愈重,當地醫院無法醫治,輾轉到了上海,經檢查,診斷為嚴重的擴張型心肌病,病情已發展到全心功能衰竭。
由于全身衰竭,夏云住進了中山醫院。當時,她全身浮腫,肝脾腫大,腹腔已有不少腹水,心臟明顯擴大,心壁變薄,收縮無力。她氣促,不能平臥休息,頻頻咳嗽,吐粉紅色泡沫痰(這些都是心力衰竭的表現)。她不能進食,情緒沮喪。她的病情已嚴重到不論什么藥都已無濟于“病”了。救治夏云的惟一辦法是換一個健康的心臟。在征得家長的同意后,醫院積極投入尋找供體的工作。
夏云真幸運!醫生為她在浙江省湖州市找到了與她匹配的供體。從供體身上取下的心臟,必須在4小時內移植到她的胸腔內,這是心臟移植成功的第一關。為了保證闖過這一關,中山醫院心外科醫生決定把手術室設在湖州。2000年5月21日,中山醫院派出一支30人的醫療小分隊護送夏云,并攜醫療設備進駐湖州市中心醫院。此時,小夏云已極度虛弱,出現頻繁的室性早搏,生命岌岌可危。大家希望她能挨到給她換心的那一天——5月23日。
(二)
5月23日下午1時30分,兩個手術組同時進行:一組取供體的心臟;另一組為夏云取出有病的心臟,并快速縫接供體的心臟。
打開夏云的胸腔,一個碩大而軟弱的心臟赫然在目,醫生迅速為夏云作體外循環,使人體血液循環暫時繞開她的心臟,然后取下病變的心臟。這時,醫生踩著倒計時的秒鐘,五、四、三……以最快的速度將從供體摘下來的心臟,按左心房、右心房、肺動脈和主動脈的順序,用連續縫合的方法縫接到夏云的胸腔內,將供體的心臟與夏云的血管對接吻合完畢,僅用了45分鐘。當供體心臟恢復血供后,心臟跳動有力,血壓正常,心率穩定并一直保持在80~90次/分。這些都預示供體心臟將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手術中還有一個重大突破,那就是醫生克服了成人和兒童血管口徑大小不匹配的困難,成功地將成人的供體心臟植入兒童體內。這標志著我國的心臟移植手術技術已經成熟。
夏云得救了。等候在手術室外的所有關心她的人,都為之歡呼。夏云的父母更是激動得泣不成聲……
(三)
手術后第二天,夏云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渾身輕松,傷口不痛了,呼吸平穩了,肚子也不脹了,半年多的厭食感一掃而光,一聽說可以吃東西,她就吵著要吃肯德基炸雞。夏云母親看著女兒把一大塊雞腿一轉眼吃得只剩下雞骨頭,半年來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手術的成功并不能說明一切都沒事了,器官移植后,最重要的是預防排異反應和感染。手術后第六天,夏云被醫生護送回到上海,“軟禁”在為她特別準備的消毒隔離病房。
手術后第七天,她開始下床活動。又過了一星期,她的食量與正常人差不多了,每天吃六餐。一個月下來,夏云不僅渡過了兩大難關——移植器官排異反應和術后感染,而且體力和各項體檢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2000年7月5日,夏云痊愈出院了,帶著醫生的囑托回到了江蘇東臺鎮。
(四)
記得夏云曾對我說過自己的心愿:“今年秋天的9月1日,我要背起書包上學去,長大了當一名麻醉科醫生。”夏云短短幾句不帶任何修飾的“童言”,充滿了對生命的追求與渴望。
三個月過去了,我一直默默地為她祈禱,祝愿中國大地的小小“換心人”今后一生平安,也期盼著她的心愿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