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湘
孩子到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很多家長都關心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卻很少有人注意孩子的適應技能如何。其實,適應技能的發展與智力同樣重要,不過它強調的是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人們如何自理個人生活,如何與人相處。幼兒期是個體迅速生長發育的時期,也是發展基本的適應技能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發展對兒童今后乃至一生都至關重要。因此,家長應有意識地注意幼兒在這一方面的發展情況。
常被忽視的“技能”
幼兒的適應技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溝通技能:包括身體語言、口語、閱讀、書寫等方面。②日常生活技能:如飲食、穿戴、大小便、數字與時間的運用、早期勞動技能等。③社會化技能:與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所必需的能力,可表現在游戲、與他人交往等活動中。④運動技能:包括站、走、跑、手的精細活動、身體平衡及基本的體育技能等。
溝通技能與智力的關系比較密切,運動技能的發展比較易于觀察,因此這兩方面的缺陷容易引起家長的重視,而其他兩方面的問題則常被父母忽視。
判斷孩子行為是否正常的方法及時發現幼兒的適應不良行為,適時而恰當地矯治十分重要。一般地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正常。
與同年齡的大多數孩子相比:大部分孩子都有的行為而他沒有,或是大部分孩子沒有的而他有,或這些行為持續時間太長,或表現程度太嚴重,都可能是不正常的。例如:幾乎一半以上的孩子開始時都不愿上幼兒園,但一般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而有些孩子害怕上幼兒園,甚至到了恐慌的程度,一要他上幼兒園,就變得表情呆板,肌肉緊張,甚至會出汗、嘔吐、腹痛、腹瀉等,這就是所謂的“學校恐懼”,屬于不正常現象。
從孩子自身發展過程來判斷:兩歲多的小明原本活潑可愛,已學會幾首兒歌,還能數數,背唐詩。后來父母發現他逐漸很少笑,常常坐著不動,跟爸爸媽媽也不太親熱。以前會講的話、會唱的兒歌慢慢不大會了,老是機械地重復電視里的廣告語。而且,只要一動他的東西,他就立即大吵大鬧。爸爸媽媽為此很著急,不知道兒子為什么性格變了。后來在朋友的提醒下到兒童心理門診就診,才發現小明患的是孤獨癥。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發育過程中頻繁、持續出現“不進反退”的現象,那就很可能是不正常的,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與孩子所處的周圍環境相比:如果孩子的行為與所處的環境不協調,家長就應該加以注意。需要說明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孩子的行為看來似乎是不正常的,但若仔細觀察分析,可以發現是孩子在不正常環境中的正常反應。例如:家長常與人吵架,或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出現了攻擊行為,在幼兒園里常打小朋友或搶小朋友的東西。老師對某個孩子有歧視態度,經常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責備他,孩子后來就害怕上幼兒園……這些特定環境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其根源并不在于孩子本身。對此,家長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
總之,判斷孩子是否有適應技能方面的缺陷,必須從多方面進行細微的觀察、分析,絕不能片面地下結論,說孩子“笨”、“壞”、“不正常”。最好能請教一下兒童心理醫生,請他們作出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科學評定,再針對問題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