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在其城墻崩塌15個世紀之后仍然存留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并遺下無數影響。
文字貢獻:拉丁文

今日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字母原是羅馬人發明的,隨著羅馬人征服西方世界而撒播。我們現在用的英文大寫字母與公元前600年羅馬人用的完全一樣;我們今天用的小寫形式也是羅馬的抄寫員后來發展出來的。
拉丁文像羅馬人生活中的許多其他事情一樣,合理又實用,是經過精雕細琢的產品。因此,拉丁文在學校里已經教了2000年,為的是幫助學生把自己的語文和其他語文掌握得更好。世界各地每天都有拉丁文出現在談話和文件中。
羅馬人酷愛文字,凡事均有筆錄,在整個統治時期都把普及拉丁文放在第一位。因此,我們今天對2000年前意大利中部的了解還多過三個世紀以前的北美中部。
最大遺產:法治
有些學者認為,古羅馬留給我們最大一筆遺產就是整套的法令和判例法。以成文法來保護個人免受他人或政府機構侵害,是羅馬人發明并付諸實踐的。今天世界各地仍然實行這種做法。
羅馬的老百姓和統治者抗爭,決定要法治而不要人治。在平民百姓的壓力下,統治階級被迫頒布成文法。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出現于公元前450年。由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編纂的法規匯集、法典和修訂法于公元534年完工,其后西方國家的法律都以此為藍本。
對現代社會影響至深的,當屬羅馬人對法律神圣權威的真正尊重———現代人都同意:尊重法律權威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如果像尼祿之類暴君要踐踏法律,臣民是無法制止的,不過在大多情況下,羅馬皇帝也自知應守法。
羅馬人的立法過程對現代民主政治制度也有深刻的影響。在羅馬共和國時代(公元前509~公元49年),立法是兩院制程序,須先在由公民組成的平民會議通過,然后經上層階級代表———元老院———批準,再以羅馬元老院和人民的名義頒發。后來,美國的開國元勛創建民主政府,就以羅馬共和國為藍本,規定所有法律須經兩個立法機構通過。世上幾乎每一部民主憲法都是用這種模式。
建筑貢獻:發明混凝土
羅馬人對建筑工程重大的貢獻,當然是稱為“黏漿”的萬用材料。這是種用火山灰巖、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再加入碎石或碎磚,尤為堅固,且增添色彩。這就是世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筑的混凝土。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自己立起,無需像希臘建筑那樣靠許多柱子支撐。
羅馬人建造圓項大建筑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建的———城市規劃藝術是他們留下的又一寶貴遺產。羅馬的城市均經精心布局,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如棋盤,公園、廟宇、市政府大樓等猶如棋子。美國首都華盛頓市內有狹長筆直的樹蔭路,兩旁高樓林立,大馬路的相交處則是圓形的或方形的廣場,非常像羅馬的布局。
高明的公路系統
羅馬人辦事講究規劃。不僅體現在城市設計上,亦可見于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郊外公路系統。羅馬的公路建得很高明,鋪路石下有三層結構,路面由中線向兩邊傾斜,方便雨水流走。每隔一羅馬里(1000步)豎一個路標,標出離下一個城鎮的距離及筑路連隊番號等資料。快馬信差每走一段距離就換馬,一天可走320公里。
建于公元前312年的亞壁古道,全長逾410公里,把羅馬和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殖民地連起來。這條路或許是最著名的羅馬公路,但與后來建造的羅馬直達公路相比卻又相形見絀。連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圖密善大道,連接羅馬和拜占庭的埃那歇大道,都比亞壁古道長得多,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作用也重要得多。其中埃那歇大道向東延伸,穿越土耳其,南經貝魯特而達敘利亞。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從古羅馬所繼承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羅馬人并非刻意給我們留下什么遺產。他們造出實用的字母,完善自己的語文,寫下包羅萬象的法典,建立洲際公路網,建起一座座宏偉圓頂建筑,首創錯綜復雜的城市規劃,都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要干就要干好”的信念。羅馬人干起事來,是不獲成功誓不罷休的。
*((摘自美《讀者文摘》中文版)
海外星云 200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