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多窮
最近,記者到西藏農村采訪,深深感受到農村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看到了農牧民群眾對科學技術的熱情追求,也感受到了他們對過上更加富裕、文明生活的渴望。 自8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中央在西藏采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特殊措施,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農牧區的面貌和農牧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據統計,從1987年以來,西藏農牧業已連續12年奪得豐收,1999年西藏的糧食總產量達91.7萬噸,比上年增長7.9%;鄉鎮企業總產值達6.3億元,多種經營收入達8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250元,生活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良種村的故事
汽車在高山峽谷中行進。在走不盡的重山峻嶺中,一垅垅河谷田疇忽然展現在眼前,讓人興奮不已。可能不少人會認為,西藏環境惡劣,農業耕種技術落后,糧食產量很低。其實,這早已經是一種過時的看法。 當地的農村干部告訴記者,農牧業是西藏的經濟支柱,西藏糧食生產連續獲得12個豐收年,除了西藏農民長期以來重視農業水利、改土改肥等基礎設施建設外,主要是靠科學技術,特別是推廣優良品種取得的。如今,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顯。到目前為止,西藏引進并推廣優良小麥、青稞、油菜等作物品種達80多個,推廣面積在70%以上。 許多農民在多年的耕種中看到了優良品種的增產作用,紛紛改用良種,于是一些地方就出現了專門種植優良種子的村落。堆龍德慶縣東嘎鎮的桑姆村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村子在拉薩市農牧局的指導下,共引進了美國、法國等國家的11個品種,通過試種成功后,進行品種制作,再供應給周圍的村莊種植,獲得了好的收成。 良種的效益是摸得著、看得見的,市場上普通青稞每斤售價0.80元,冬小麥每斤售價0.60元。如果是良種的話,價錢就不一樣了,良種青稞每斤售價1.30元,良種冬小麥每斤售價1.25元,于是家家都愿意引種良種。去年桑姆村共出售良種9萬多斤。 的確,農民們看到,在土地、耕作制度改進與優良種子相比較,無疑種子增產的潛力是最大的。良種使西藏地方的青稞產量由過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800多斤,春小麥由過去的500多斤提高到900多斤。日喀則地區冬小麥甚至達到了畝產1700多斤的紀錄。 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使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得到改善。在拉薩郊區、日喀則和山南等地區,記者都看到了農民自動聯合起來的創舉。因為,單家獨戶經營,往往出現播種技術參差不齊、土地不利于機耕、滅蟲不力等情況。于是許多農民便自動聯合起來,或是由當地政府組織,進行統一機耕、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等“五統一”,或者“八統一”。這樣,既調動了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的積極性,又有利于科技的推廣和運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冰雹喇嘛失業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西藏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物質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在藏東南,還是在藏西北,我們都看到了一些悄然變化著的民情和風俗。 勤勞致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在西藏的廣大農村、牧區,群眾都信仰藏傳佛教,這種根深蒂固的信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現在卻有了明顯的變化,人們的宗教觀念變得寬容而溫和,既信仰宗教,也相信科技種田和勤勞致富。林芝一帶的農民,農忙的時候出來轉經的人很少很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說:“轉經又轉不出糧食來,要致富,還要靠辛勤的勞動。” 年楚河江孜地區是西藏的“糧倉”,每年都要向國家出售大量的商品糧,但這里又是災害多發區,特別是冰雹的危害時有發生。過去,每到夏天都有不少農民請喇嘛念經驅雹,這些喇嘛因而被稱為冰雹喇嘛。而今“冰雹喇嘛”全都失業了。 1999年4月,上海市在江孜投資了100多萬元,建起了西藏第一座縣級人工影響天氣的雷達指揮中心,并配備了中國最先進的數字化天氣雷達設備。在去年7月到9月投入使用的兩個月中,共向全縣鄉村5個炮點提供了5次作業,發射了2500枚炮彈,使江孜縣14萬多畝糧食作物免遭一次又一次的冰雹襲擊。使糧食安全入倉。 雷達中心的負責人旦增告訴記者:“現在,江孜沒有一個農民再會找冰雹喇嘛念經驅雹了。有一位名叫旺扎的冰雹喇嘛開始不相信我們的雷達有這么大的用處,來中心參觀后說:‘這家伙真靈驗,我們只好另找出路了。” 科技種田也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念。一些農村出現了擇女婿要念“科技經”的現象。堆龍德慶縣東嘎鄉規定,凡是哪戶人家要招上門女婿,都必須經過村里的科學文化知識考試。不合格的,不得領取上門女婿進村的通行證。如今在農村,年輕人不好好讀書,不學習科學知識,以后娶媳婦都困難了。
起房名的新風俗
過去的西藏,只有貴族才有家族名,或者叫房名、家名,而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起房名或戶名的。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藏族人都是有名無姓。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觀念變化了,許多普通老百姓不僅有了名,也給自己取了姓。在后藏的日喀則農村,農民蓋好了新房,在喬遷儀式中增加了一項新內容,就是為新房起戶名。通常的做法是辦一桌酒席,請全村人和親朋好友前來赴宴,然后宣布房子的名稱,這些名稱一般都非常吉祥。從此在這個房子里生活的人,均冠于這個房名作為姓氏。于是,姓氏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外,在農村,像“吉律”這樣的一些賤名也漸漸消失了。過去,由于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的生活無保障,衛生條件差,孩子的死亡率很高。作父母的在生了一兩胎均告夭折的情況下,往往會給再生的孩子取一個很賤的名字,比如“吉律”(狗屎)、“帕加”(豬屎)、“其珠”(小狗)之類……人既賤之,鬼神亦不取。而今,這類名字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代表父母美好愿望的名字,比如女孩子叫“強巴白珍”(未來白度姆)、“格桑卓瑪”(格桑花仙女)、“德吉卓嘎”(幸福度母)等。男孩則流行叫“次仁羅布”(長壽寶貝)、“丹增加布”(永遠的王者)、白瑪頓丹等等。
農民迎接新挑戰

記者在西藏農村采訪,聽到最多的話題,還是怎樣增加收人,怎樣提高生活質量的問題。對于發展糧食生產,解決吃飯問題,農民們都沒有任何異議,而且舉雙手贊成。但是對于發展多種經營,更多地進入市場,則比較陌生和猶豫,因為這對于西藏農民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 在中央和全國各省市的對口支援下,經過近些年的努力,西藏的交通、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各類援助項目的建成使用,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其綜合效應。一些地方農村的發展越來越快。拉薩、日喀則等城市周圍的郊區農村,為適應城市經濟的發展,搞起了運輸服務和蔬菜種植,有的還進城辦起了商店和飯館,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鄉鎮企業也發展起來了。 一些民族土特產品,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逐步成為俏手貨。而這些民族產品的生產基地就是在農村。通過政府有意識的引導,和市場慢慢地發育,鄉村民族產品的生產開始走向專業化道路,于是出現了一批有特色的專業鄉村。如江孜縣的卡墊之鄉,拉孜縣的藏刀村,貢嘎縣的氆氌之鄉,還有圍裙之鄉,陶器之鄉,傳統造紙之鄉,藏香之鄉等等。 另外在郊區大力發展效益高的畜牧業和蔬菜、瓜果種植也成為時尚。去年江孜縣在上海的支援下,建起了一個年產規模1500噸的飼料添加劑工廠,引導農民通過改良畜種和使用飼料添加劑的手段,縮短出欄周期,提高畜產品的產量。縣里通過“公司+農戶”的辦法,將加快發展農村畜牧業的技術盡快地普及到農民中去,使他們通過發展畜牧業,轉化部分糧食,提高收入。 由于受傳統習慣影響,西藏農村的牲畜僅僅作為運輸工具,不能宰殺出售。這些牲畜既占了草場,干活的時間又不長,效益很差。為改變這種情況,廣東根據對口援助的林芝地區的這種情況,設計和提供了農業機械,不僅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負擔,對農民觀念的更新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許多農業機械在農忙時機耕、機播,農閑時用作運輸,代替了騾馬牲畜,又騰出了草場。 蔬菜種植為城市郊區的農民帶來了很大的效益。蔬菜的需求量,近些年來大大增加,它一方面改善了農民的飲食結構,同時也為農民開拓了一條致富的渠道。拉薩郊區、日喀則附近,以及山南等地,都有一些蔬菜種植專業戶,他們為了種好菜,種出效益來,還專門請來了內地的農民,或承包或指導。當農民們看到過去只能長草的土地上長出了綠油油、圓滾滾的西瓜、結出紅艷艷的西紅柿、長出一條條的黃瓜,那種驚訝和歡喜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 現代科技和現代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改變著西藏農民,面對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農民們以欣喜的態度感受著、追求著。當記者問起一位老農對現代化是否歡迎時,老人說,我不懂什么叫現代化,但我們喜歡那些能多長糧食的種子,喜歡那些省力的機器,也愿意日子過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