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傳統文化觀與現代文化觀的矛盾及解決
藏族傳統文化中占據影響力最大的宗教文化本身屬于穩定的、缺乏快速反映力的 一種文化,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必然與現代化新型文化觀之間發生矛盾。孫林 發表在《中國藏學》去年第四期刊物上的《適應與變遷》一文,探討了在我國藏 族地區現代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去粗取精的研究和實踐。 文章介紹了藏族傳統文化觀的主要特征: 1、宗教信仰強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 2、人生觀上,注重來世幸福,輕淡于現世的物質生活; 3、在價值觀上表現為為人處事重和諧忍讓,甚至寧可放棄自己正當的利益和權力 ,缺乏開拓精神; 4、宗教自身的學術體系占藏族文化整體的主導作用; 5、這種曾經帶有官方色彩的宗教文化還有許多社會功能,諸如祈福消災,安撫心 靈等。 此外這種文化特征表現在民間還可以概括為: 1、堅毅樂天的生存精神; 2、重義理、講誠實、輕財權的精神; 3、強烈的群體意識。 與現代新型文化觀表現的政治上的民主觀念和政治組織多元化,社會上的法律化 及和諧的道德秩序相比,它們之間既有相適應的地方,也存在著一些矛盾,主要 表現在,獨立意識和聽命意識的矛盾;民主意識和封建等級意識的矛盾;競爭意 識和封建守舊意識的矛盾;現代科學意識與傳統宗教意識的矛盾。文章最后提出 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首先,對傳統文化中純宗教的內容,如佛教哲學、教義、 大小五明之學,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繼承,但要摒棄其中的神權觀、種姓觀,以 及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消極內容。其次,改變和引導廣大藏族群眾樹 立正確的商品觀念和消費觀念,把精力從一心向佛的狀態中脫離出來。第三,對 于至今在藏族人口中仍占一定比例的僧人及僧人組織寺院,要引導他們與現代社 會相適應,為藏區的現代化服務。第四,要在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上加強投入。 對廣大藏區而言,發展教育、學習科學,是掃除迷信和愚昧思想的重要手段。第 五、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和精華部分,提高全社會的文明 水平及程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傊?,任何文化傳統都是無法徹底割 舍的東西,但它們都會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類變化或者是 “自適應”的,或者是“他適應”的。自覺認識并研究這個問題,是一個時期社 會實踐中的大課題。
西藏自治區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
人類對人口問題的關注,也就是對人口與發展關系的關注。研究西藏人口總量增 長特征,探討人口發展與資源承載、人口素質與教育、宗教與僧侶人口等關系有 利于西藏人口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傅小鋒、鄭度發表在 《中國藏學》1999年第四期上的文章,通過7個圖表的有關數據,在對人口總量變 化的分折、人口增長與資料生存環境、人口文化素質與教育、宗教與僧侶人口問 題的研究的幾個方面,得出如下結論: 1、自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以來,其人口一直處于增長狀態,且從1964年以來,一 直高于全國水平。從1952年到1970年完成了一個快速轉變,即死亡率繼續下降, 出生率快速上升,人口自然增長速度加快。1970年以后西藏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 率基本穩定且略有下降,死亡率降低速度稍快于出生率降低速度,人口自然增長 率極緩慢升高,形成穩定高速增長的人口發展態勢。 2、西藏人口未來發展趨勢表現為,以年輕人口為特征的快速增長趨勢將持續較長 時間,未來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將不斷增大。 3、隨著西藏自治區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西藏人均耕地水平的持續下降將不可避 免。西藏有限的農業資源不可能供應迅速增長的人口。西藏人口今后的發展只能 是加強數量控制,在廣大藏族群眾中普及計劃生育知識,在自愿的基礎上自愿開 展計劃生育工作。 4、糧食是一個地區人口生存的基礎,糧食問題一直是西藏自治區乃至其區域發展 的主要矛盾。 5、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經過40年的努力,西藏已經建成了從小學到高等 院校的完整教育體系。教育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西藏整體社會從農奴制到現代化 社會的發展。但其教育發展水平與全國水平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距離。 6、宗教觀念對廣大藏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深遠。 西藏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宗教的改革和現代知識傳播的基礎上,必須在喚醒民眾 積極參與意識的基礎上,才能對西藏社會的整體發展產生作用。西藏發展應注意 各項工作的具體實施,在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建設、救災等民眾個人感受的社會 發展事業上持續努力,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教育,從基礎觀念上使藏族兒童逐步接 受現代觀念和科學知識,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使西藏現代化 建設走向快速化軌道。
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
民居,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建筑,不僅表現一個民族的生活空間,也是一個民族生 活方式與這種生活方式相關的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民居建筑以其相對的穩定性 和所蘊含的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被譽為是社會歷史的活化石。桑吉才讓發表在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四期上的文章,對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進行了研 究。甘南藏族的民居建筑的類型主要有三類。純牧區的民居,一種是帳房,牧民 春秋季游牧時的居所,分牦牛帳房和布帳房兩種,其結構、造型、功能無大的差 別。布帳房輕便一些,更有裝飾性,一般作為游玩、趕會、聽經時的臨時居所。 牛毛帳房為牧民生產、生活時最普遍的居所,用牦牛毛織成粗褐子拼縫而成,厚 二三毫米,可以撐張、收卷,面積30或40平方米不等。帳內用兩根木桿支撐,高 約二三米。外部四周低于帳頂,帳頂分上下兩層,用幾十根牦牛繩用力向四周拉張 ,拴于固定的木橛上。帳篷四周用泥草砌成一道三四十厘米高的矮墻。帳篷中央 設灶,灶旁鋪有牛羊皮供坐臥休息。帳房朝陽一面開有一扇小門供出入。另一種 是冬窩子,是牧人冬季放牧時的住所。選在向陽避風的山坡,挖出一塊較為平整 的地面和山墻,其他三面墻用黃草摻加樹枝和草夯筑而成,內部與帳房無異,整 體布局簡單又緊湊。第二類是農區民居,為二至三層的樓式建筑,房間與曬壩組 成封閉式四合院,中央有四方形天井,天井除曬壩一面有半方形回廊,外面還有 一個長方形院落。樓房各層功能不同,院子為進出大門的活動場所以及出入樓層 的必經之處,底層為畜牧圈、燃料間、草料間、雜物間和樓梯間;二層為起居室 、經堂和曬臺;三層為敞間和曬壩。屋內陳設寬敞整齊。第三類是城鎮民居,除 形式與農區民居相同外,在建筑材料上和裝飾上更城鎮化,以二層樓房為多,平 頂結構,房間分工細致,磚木結構的多,院子多為石板鋪成,院子大門也很講究 。受傳統信仰影響,甘南藏族在建房前都要請人選定房址和大門朝向,在動工破土 時埋放“地藏”,并在正房和大門上梁時放寶,以此求得吉祥和富有。其民居群 的形成與分布和宗教、貿易、生產有關,凡是有寺院的地方,周圍必形成民居群 。其民居的建筑特點有三,一是以梁柱為承重結構,外墻只作為整個建筑的護圍 和穩定結構,因而可以運用板材隨意分隔房間。二是爭取空間,利用坡地,就地 取材,經濟實用。在河谷沿岸地區的民居,多用泥漿碎石砌筑,草原及沖積地區 的民居多用黃泥加灌木樹枝筑墻,而林區的則為全木結構。三是樓面、樓頂與天 井、曬臺建筑獨特。其通過復雜程序碾打出來的樓面、樓臺與天井、曬臺,不僅 保溫防寒,還有防漏、防裂、防潮、防水的作用。
西藏近二百年來的重大雪災
在1997年冬到1998年春的3個月間,藏北遭遇特大雪災,1030個村的牧民被大雪包 圍。這類雪災在西藏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孫冬虎發表在《中國藏學》1999年第四 期上的文章,回顧了近200年的重大雪災,研究雪災規律,提出防災減災認識。 綜合《清實錄》、《災異志·雪災篇》等文獻,從19世紀初至1957年,西藏自治 區境內有40個年份發生了50多次重大雪災。在此期間,在1827年-1831年與1926 年-1929年形成兩個高峰,降雪集中,災害頻繁,兩者間隔約100年。而1997年- 1998年的特大雪災距前一個高峰只有70年左右。 西藏重大雪災的地域分布,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文中對近兩百年的雪災的年份、 文獻記載災情情況、主要受災區和文獻依據列表展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這數十 次災區分布地點主要在藏北的那曲地區、阿里地區和日喀則地區,其中尤以藏北 地區為多。文章例舉了西藏歷史上若干次大雪災的記載,以及雪災所造成了巨大 災難。相比1997年-1998年那場雪災,在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懷下,當地軍民共同 奮斗,全國各地熱情捐助,把雪災的損失減到了最低程度,迅速形成了行有路、 食有糧、燒有柴、病有醫的生活新秩序,這在歷史上是難以想象的。文章最后說 ,西藏近二百年的重大雪災表明,必須加強對西藏降雪規律的研究,掌握氣候變 化的長期發展趨勢,適時作出準確的預報,使牧民能防患于未然。再者交通條件 的改善和通信技術的進步,對于迅速溝通消息,組織抗災人員和物資,減輕災害 損失,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要增強牧民的抗災能力,也是降低雪災損 失的關鍵。適當加快從游牧到定居的轉變,建立比較豐富的牧草儲備,顯然也十 分重要。
構建藏漢雙語教學的新模式
藏族基礎教學采用雙語教學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發展。楊改學、李玉 斌發表在《西北民族學院學報》上的文章對此進行了研究。藏漢雙語教學的現狀 是,在我國藏族地區的民族教育中已經起了主導作用。我國的藏民族聚居地,主 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五省區,語言文字基本以藏語藏文為 主。由于歷史、地域的原因,形成了藏族文化、漢文化、回族文化為主以及其他 民族文化長期共存的格局,除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區,在交往、生活、經濟流通等 方面都使用藏漢兩種語言進行交流,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雙語環境中,這種雙語的 生活環境就是雙語教學的基礎。藏族地區采用雙語教學,符合民族特點,符合藏 族地區教育規律。雙語教育的目標是,在藏族地區學校以藏族為主的雙語教學, 所用教材為藏文,授課語言為藏語,單科加授漢語文課,小學畢業時,漢語達到 初小水平,初高中畢業時,漢語達到高小和初中水平。以漢語為主的雙語教學, 授課為漢語,單科加授藏語文課,小學畢業時,藏語文水平應達初小水平,初高 中畢業,藏語單科達到高小和初中水平。雙語教學的教材,一類是普通教材由教 育部民族司設立,由青海省教育廳負責設在青海的五省區藏文教材協作小組編寫 的供五省區藏漢雙語教學統編教材。另一類是由各省區自己編的鄉村教材和地方 性教材。教學模式基本是多年沿用的傳統模式,即黑板、掛圖、模型、教科書。 雙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師資不足,師資合格率低下;一般教程教材陳舊過時 ;教學媒體落后;教學手段落后。當前構建雙語教學的新模式十分必要。藏族地 區經濟落后是制約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經濟落后的根源還是教育落后,要發展 經濟,就要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因此, 1、要迅速構建新的適合雙語教學的課程體系; 2、發展現代教學的媒體,構建現代教材體系; 3、落實園丁計劃,提高教育素質; 4、改善教學條件,構建現代教學環境; 5、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改進落后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