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遂 樊均海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祖國內地與邊遠地區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聯結雕門(今四川省天全縣)與烏斯藏(西藏)延綿數千公里的“茶馬大道”將雪域高原與祖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但是作為現代的郵電通信事業卻起步很晚。
從一所郵政代辦點起步的事業
甘孜的郵政事業,可以追溯到清光緒28年(公元1902年),那年甘孜地區建立了打箭爐(康定)廳郵政局,第一所瀘定郵政代辦所的建立,標志著現代郵政開始進入甘孜藏區。可是,當時社會動蕩,邊藏多事,郵政業務主要為政府和軍隊的政令、軍情所用,發展十分緩慢。到1950年,原西康省和平解放時,全州境內僅有郵政局7個,郵亭5個,郵政人員63人,郵件運輸全靠人背馬馱,沒有一輛郵運汽車。1953年,隨著川藏公路通車,首先開辟了雅安至康定,康定至川藏北線乾寧、道孚、爐霍、甘孜的自辦汽車郵路。
從80年代開始,甘孜的郵政事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1981年12月,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地區的鄉城到得榮公路通車,州內最后一條自辦干線汽車郵路隨即開通,結束了甘孜州干線郵件運輸依靠人背馬馱的歷史。到1999年底,全州一、二級干線郵路總長度2608公里,農村郵政及投遞線路10333公里,郵運汽車75輛,摩托車65輛; 伴隨著郵政業務的發展,各種郵政服務全面展開,計算機在報刊發行、郵政儲蓄、集郵、營業窗口逐步推廣運用,甘孜州大部份縣局郵政儲蓄、窗口營業實現了電子化,康定郵儲“綠卡”工程投入運行,綜合計算機網開始建設。
1999年,甘孜州郵政業務總量完成705萬元,郵政業務收入完成1406萬元;郵政服務網點發展到99處,平均每一局所服務面積達1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500多人。近年來,通過“郵電服務年”等活動的開展,郵政服務基礎管理工作得到加強 ,考核機制得到完善,用戶反映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有所緩解,城市郵件妥投率和通郵率均達到100%,農村郵件妥投率達到86%。各局還以不定期召開用戶座談會,散發征詢用戶意見函等形式,廣泛聽取用戶的意見和建議,受到用戶好評, 郵政信譽不斷提高。1999年根據抽查,甘孜州郵政用戶滿意度84分,郵政服務社會的水平明顯提高。
在抓好通信建設和業務發展的同時,甘孜州郵政局還十分重視職工隊伍素質的提高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堅持不懈的職工德道教育、法制紀律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一大批少數民族同志走上州、縣郵政局和科、室領導崗位。在長期共同工作和生活中,藏漢職工同心同德,忠于職守,為甘孜藏區的郵政事業作出了最大貢獻,涌現出一大批無私奉獻的先進模范人物,譜寫了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篇章。目前,甘孜州18個郵政企業中已建成省級文明單位6個,州級文明單位9個,縣級文明單位3個,全州17個縣級郵政企業全部建成當地的“文明行業”。
回顧過去,經過近50年的艱苦創業,幾代郵政人在甘孜郵政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甘孜郵政仍然面臨著欠帳多、基礎弱、家底薄、資金缺,業務發展緩慢等困難。面對新世紀,甘孜郵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周全洪指出:甘孜州郵政部門一定要正視現實、認清形勢、艱苦奮斗、負重自強、真抓實干、強化營銷、靈活經營、拓展市場、加強管理,使甘孜郵政在二次創業伊始就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從而找準甘孜郵政的立足基點,為甘孜藏區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郵政人應有的貢獻。
從手搖電話機到數字化、程控化通信網
50年前,甘孜藏族自治州通信基礎設施薄弱,通信手段落后。境內僅有瀘定縣到康定縣長途線路47.5桿公里,原西康省省會——康定城,僅設有50門人工磁石市話交換機一臺,實際裝機用戶l5戶,農村通信設施為零。解放后,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郵電通信事業,自治州的通信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1958年,甘孜州開始著手建設長途電話網路,改變了過去長途傳輸以無線為主的通信方式,逐步形成以康定為中心到州內各縣的長途通信網絡。1971年l0月,全州長途通信線路己發展到206l桿公里,5854對公里,長途電話電路56路,無線電路轉入備用。農村電話從無到有。1958年,四川省郵政局撥出專項資金,開始興建甘孜州農村電話通信網。到1980年,全州農話網絡已初具規模,通電話的鄉達314個,占鄉鎮總數的90%。伴隨全州長途電話、農村電話網絡的建設,市話相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1986年,整個甘孜州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600門,實裝電話l892門。
80年代以后,隨著甘孜地方經濟的加速發展,電信通信己遠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甘孜州電信干部職工,從電信的實際出發,制定了有計劃、有重點、分步實施的電信通信發展戰略。為克服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確保建設項目按期完成,甘孜州電信部門按照“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和“統籌規劃、條塊結合、分層負責、聯合建設”的方針,使甘孜州通信事業得以快速發展。“八五”、“九五”期間,全州先后建成一批骨干通信網,電信通信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第一條天全——康定長途通信光纜工程竣工,結束了甘孜州長途通信僅僅 依靠明線傳輸的歷史。1997年,又完成了康定——丹巴——小金的通信光纜建設任務,進一步增強了長途通信能力。l998年,甘孜州有7個縣完成了長途通信光纜線路的架設。目前,州內的康定、瀘定、丹巴、道孚、爐霍、甘孜、雅江、理塘 、鄉城、稻城等l0個縣的長途通信實現了傳輸數字化,其余8縣也將在今年內開通光纜傳輸。甘孜州在建設現代化有線傳輸網絡的同時,還陸續建成了康定、甘孜 、理塘、巴塘4個衛星地球通信站和德格、石渠、白玉、新龍、得榮、色達、九龍7個應急衛星地球站(VSAT),并在l999年底增開設備和電路,使衛星電路總數達到50條。目前州內長途通信正逐步向數字化、多元化的方向過渡。
與此同時,市話通信網技術層次迅速提高。1992年,甘孜州局采取引進二手設備作為過渡的方式,開始州內各縣的市話改制工程。到l994年,在四川省郵電局和內地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兄弟局的支援下,一并完成了德格、石渠、白玉、新龍、色 達、甘孜、得榮、鄉城、稻城9個縣局的市話改制工程。此后,又自籌資金,完成了其余9縣市話改制工程,全州縣以上城市終于全部實現了市話交換自動化。1995年底,康定電話號碼升7位,州內市話通信能力大為增強。1996年至1999年又相 繼完成了州內各縣的市話改制、擴容工程,全州市話交換全部實現數字化、程控化。去年底,全州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37000門,已基本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
農村電話建設速度加快
近年來,康定的姑咱鎮、新都橋鎮、道孚的八美鎮、瀘定的冷磧鎮、磨西鎮以及海螺溝風景旅游區實現農話中繼光纜傳輸,同時進行了農話交換點改制擴容工程。去年底,全州301個鄉鎮(不含縣府所在鎮)中通電話的鄉鎮達到236個,占鄉鎮總數的78.07%。其中有75個鄉鎮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化。全州農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6700門。隨著長途通信光纜和一些高新技術、現代化通信手段進入雪域高原,l997年,康定可視會議電話開通,之后,在已通光纜的10縣4鎮和瀘定海螺溝風景旅游區開通了數字移動電話, 在11縣3鎮建成l4個無線尋呼機站,陸續開辦了分組交換、DDN數據通信、“169”計算機多媒體通信等電信新業務,并得到快速發展。
通信能力增強,電信通信水平、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截至l999年底,全州城鄉電話總數達到24l37戶,電話主線普及率由1952年的0.003部/百人上升到2.77部/百人,城市電話主線普及率由1952年的0.02部/百人上升到16.35部/百人。
在抓好通信建設和業務發展的同時,甘孜藏族自治州電信局還十分重視甘孜電信職工隊伍素質的提高。目前,全州電信職工隊伍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職工總數的4.35%;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466人,占職工總數的57.96%;少數民族職工350人,占職工總數的43.53%;一批少數民族同志走上了州、縣電信局和州局部、室領導崗位。各級領導干部中少數民族23人,占總數的58.9%。 在長期的共同工作和生活中,藏漢職工同心同德,忠于職守,為發展甘孜藏區的通信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