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牧

我是一個錢幣收藏的業余愛好者,雖然專業是搞機械的,可是業余時間卻用來收 藏和研究錢幣。在我的為數不算很多的收藏中,有幾十枚藏幣,這吸引我關心所有能接觸到的有關藏幣的研究。我的收藏品中,有一枚五桑吉銀幣的銅樣,對此,我做了一些研究。
關于五桑吉銀幣,1992年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金銀貨幣通覽·近 代金銀幣章卷》中刊載了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制造的"桑阿"(五桑吉)銀幣的原大及放大照片,還有基本數據及簡要說明,沒有提到此銀幣的銅樣。但是,在美克勞斯《世界硬幣標準圖錄》的有關中國硬幣標準圖錄中卻有所提及。在該著作1991年北京版中,我看到在此圖錄的注釋中寫道:"1946年-1948年發行5兩銀幣,重5克,直徑為26.5毫米,厚1.3毫米,1953年又鑄新5兩銀幣銅質樣,后未發行。"可是這里只有注釋而無圖照。后來,我又在《中國錢幣》期刊1990年第一期上看到人民銀行西藏金融研究所寫的《西藏地方政府的造幣廠》一文,文章里提到:桑阿銀幣是"1954年為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受比丘戒發放布施而發行。按造幣廠五兩章嘎日記記載,1953年至1954年兩年共鑄造331292枚,合藏銀1656460兩。"此文也沒有附圖照,但是把這枚幣的制造年代、歷史、造幣數量以及用途等事實都講清楚了。但是,對美克勞斯的"1946年-1948年發行五兩銀幣……"一說,造幣廠的日記帳上并無記載,也沒有見過實物和圖照,故難以令人相信。現在的問題是,在那次制造的33萬枚銀幣中,有沒有銀幣的銅質樣的枚數?此銅質樣為何沒有像10桑吉那樣,用多秋地區出產的銀石,上鍋同煮兩天,將銅元鍍成"銀元"呢?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全國統一幣制后收兌的情況如何?收兌后有沒有銷熔他作,沉定散落在民間的銀幣大體還有多少?這些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調查、整理、披露和研究。在這里,我要對自己收藏的一枚桑阿銅質樣作一考析。這枚幣材為紫銅,略黃,直徑26.72毫米,厚度1.60毫米,重量6.30克,較 銀質幣重1.3克,大0.22毫米,厚0.3毫米。銅幣的正面圖案自上而下為四水波紋,偏左的繡球帶結紋飾,頭左尾右向左側首的獅子,三雪峰。中山峰左右有實心云,山峰上方向左是新月,向右是光芒四射的太陽。銅幣外圈順時針排列有藏文,一側為"噶丹頗章",即西藏地方政府。另一側為"雪尼朗吉",意為無往不勝。下面為幣值"桑阿",即五桑吉。銅幣外廓環細線,緊貼外廓線的聯珠紋的珠點呈尖端朝外的水滴狀。銅幣背面,中心線圈內,地有側面蓮花,中有吉祥紋飾,天有噴焰八輻輪,其含意為吉祥幸福。中心實線圈外,在類似鐘的1與2、4與5、7與8、10與11之間的地方,均勻分布4個小型八瓣蓮花飾。在上右方花飾間有藏文意為"政教合一",在下左的花飾間有紀年,即藏歷16繞迥27年,合公元1953年。外廓聯線及珠紋同正面。這枚幣到底有幾套版呢?而藏族地區的模具壽命一般為15萬套/枚,照此計算,模具數應該是兩套,即兩種版式。根據筆者收藏的這枚和上述《中國歷代金銀貨幣通覽·近代金銀幣章卷》書中所載銀幣圖照,恰為兩種不同的版別,例如太陽光芒分別為13和12,獅尾的曲線數分別為7和6等等。這枚錢幣在模具制造工藝上,圖文線條刻模粗細均勻,深淺適度,無錯漏敗筆,風韻上乘而獨特,堪稱民族文字幣中的佼佼者。就模具的選材和熱處理工藝而言,也達到了正常的模具壽命。就這一點來說,它高于安徽光緒20文(4.48萬枚/套),高于四川光緒5文(兩套模具共8.5萬枚)等銅元模具壽命。我是搞機械的,因此比較注重研究制幣工藝。從我收藏的這枚幣來看,工藝上存在三個缺陷,一是中心錯位約0.5毫米,說明造幣時,上下模具中心線未完全對正;二是角度錯位,數值很小,是一般持幣者裸視不易察覺的;三是上下模中心線平行度有誤差,從而導致最先接觸幣材的上下模局部工作面先磨損。但總得說來,此幣的模具設計和制造還是達到了相當水平,當時除少數幾個工業基礎發達的省市外,西藏硬幣的制造水平并不遜色。這說明二十世紀初西藏就派員去英國學習機電,聘用外籍技師等措施是有效的。
最后,我還想說明幾個問題。一是這枚幣的生產量問題。根據我國早年的銅幣日 生產量,多者300萬枚以上,少則也有一萬枚。而藏元5桑吉總數才33萬枚,為何跨越1953年和1954年兩個年度呢?這可能一是手動操作,另外只有兩臺沖床兩套模具制造,這與兩部機器每日可制造500枚七錢重的白銀幣相當。二是此幣的版式,除圖文自身特性外,它的三項缺陷,即中心錯位、角度錯位,上下模具局部工作面先磨損所對應的幣面,構成了比較優良獨特的防偽性能。三是這兩套失效模具,應是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它是西藏地方政府最后制造的兩種硬幣之一的裝備,至今還不足50年,不知是銷熔了,還是由有關部門收藏或封存了,各有關著述都未見論述,這是泉界關注所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