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據當地地名志載,竹慶,位于雀兒山北麓,距甘孜州德格縣城東北166公里處。竹慶 ,因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世達賴之弟子白馬仁真興建被譽為康區三大寧瑪派寺廟之一的竹慶寺而得名。300多年后的1981年金秋,這里已是冰雪的世界,就在這片曾被蓮花生大師屐臨過的“紅教圣地”,幾十頂大大小小的帳篷像朵朵雪蓮,靜靜地盛開了,這塊用白色帳房圍起來的地方就是四川省藏文學校最初的校址。
歷艱辛宏揚傳統文化
80年代的第一個初春,當時擔任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的扎西澤仁找來了齊呷等一些熱心教育的同志,商量籌建一所旨在搶救、繼承和發展藏族傳統文化的藏文學校的事。那年,齊呷剛過27歲,但辦藏文學校的念頭強烈地吸引著他,他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州府康定,來到了偏遠寒寂的德格竹慶,開始了他20年的創業人生。
籌建時間只有4個月,缺乏師資是最迫切的問題。籌建組的齊呷和土登尼瑪(楊洪忠),白瑪呷絨先生,懷著對藏族文化發展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坐貨車,搭拖拉機,渡木船,騎馬,徒步……,深入偏僻農牧區,走村串戶,四處登門求賢,跑遍了整個甘孜藏族自治州。星光可以作證,他們的腳步和誠意足可打開任何一扇難以開啟的門。幾個月的顛沛奔波,惡劣的生活環境侵蝕了他們的身體,健壯的白瑪呷絨數天鼻血不止,土登尼瑪吐血病倒了,而齊呷,當他站在妻子面前時,年輕的妻子幾乎不敢相信:眼前這位又黑又瘦的“小老頭”竟是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分散在各地,埋名于深山大川的藏族知識分子、專家、學者被感動了。十年動亂留給他們的余悸并未影響他們為傳授藏族文化做貢獻的堅定信心,他們毅然作出了選擇,投身到這場搶救和繼承藏民族文化的大事業中。一位德格俄南的老學者在被抬出竹慶的路上,溘然長逝 ;接著又有幾位年邁的老學者相繼去世……齊呷和他的同事們深深感到,搶救和繼承藏族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建立藏文學校不能再等了。
1981年10月5日,在資金尚未到位,在沒有校舍和教學設備的情況下,四川省藏文學校的前身:“四川省德格藏文學校”,在帳篷里成立了。
帳篷撐起一片藍天
從農牧區招收的第一批學員以及20余名自愿獻身教育事業的教職員工走進了這所帳篷學校。他們以膝蓋為桌,大地為凳。沒有食堂,自起爐灶;沒有電,用煤油燈驅散黑暗;在奇寒而漫長的冬季,用體溫防止墨汁凍結……為保證師生的教學和生活,齊呷和同事們除了擔任教學外,還常隨生活車到牧場購買牛糞作燃料, 并千方百計從500多公里外的康定等地購回蔬菜及生活必需品。齊呷和他的同事們至今也難以忘懷:多少次為進城辦事,在路邊等車,一等就是幾天;多少次,跋涉在沒膝的積雪中,拉回被大風吹翻的帳篷……但他們沒有怨言,內心崇高的敬業精神和學員不舍晝夜的刻苦學風深深地激勵著他們,學校就是他們的事業、他們的家。
1982年1月,齊呷的妻子何康華到竹慶探親,這一去,便與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看著丈夫在艱難中的奮斗和樂觀,看著師生們為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超乎尋常的努力,她再也忍不住了,含淚對丈夫說:你在哪兒我就在哪兒,藏校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就這樣她主動要求從甘孜州州委宣傳部調到藏校工作。這一年,齊呷擔任藏校辦公室主任。
共同的理想,驅使他們夫妻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妻子臨產前一天還在堅持工作,產后尚未滿月又開始為藏校忙里忙外。條件的限制和工作的忙碌,使他們顧不上自己的孩子,1986年,當他們一家隨學校遷至甘孜州道孚縣時,兩個孩子連一句漢話都不會說。
在道孚,辦學條件稍有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規模也迅速提高,畢業生供不應求。學校開設的藏族美術、藏醫、藏語文等專業進一步發展,吸引了大批渴望了解藏族傳統文化的各階層人士。為此,學校專門為他們開辦了旁聽班,以滿足需要。學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1986年親臨該校視察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大師的高度評價。此時,身為副校長的齊呷和妻子工作更忙了。他們年僅4歲的兒子整天帶著妹妹,餓了就自己去學生食堂打飯;困了,就依偎在辦公室門口等待遲遲未下班的爸爸、媽媽。
直到現在齊呷夫婦倆都覺得對孩子虧欠太多,而說起為藏校所付出的一切,他們堅信那是他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輝煌的一筆。
藏文學校的明天會更好
1991年底,齊呷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為根本上解決學校的“落戶”問題,不停地奔波在道孚與成都之間,數次向四川省民委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反映情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關心和省民委的高度重視,并在甘孜州及駐軍的鼎力支持下,1994年,四川省藏文學校洗去幾次易址的風塵,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在康定城內“定居”下來。
校址確定后,齊呷又馬不停蹄地組織學校搬遷、維修及新建工作。學校先后建起了融現代建筑與民族特色為一體的具有獨特藏文化風格的教學辦公大樓和教職工宿舍,從而,極大改善了省藏校的教學辦公條件和師生生活環境。
四川省藏文學校,從雪山草地走來,成為培養康區藏族干部的基地。如今,學校在校生達623人,在原傳統文化學科的基礎上,增設了藏漢翻譯、藏漢文秘翻譯兩個專業。傳統藏醫、藏畫教學在整個藏區都頗具影響,已為社會輸送了上千名優秀人才。他們當中,有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出版社、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高級佛學院等國家一級單位從事藏文教學、藏學研究工作的,有在基層從事藏文教學及行政工作的,可謂桃李滿天下。從1981年建校到現在,作為創建者和建設者的齊呷,一步都不曾離開過這個學校,他的事業、愛情和家庭隨著他生命的歷程,已與藏校血脈相連。作為藏校發展歷史見證人的齊呷和他的妻子,跟隨著學校南征北戰,在談到他們的生活時,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提及藏校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學校是他們最寵愛的“孩子”,從它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到每一次歡笑,每一次苦惱,都讓他們魂牽夢繞。
藏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作為全國唯一一所以藏文教學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在搶救、繼承和發展藏族傳統文化方面,作出的貢獻是青史可鑒的。齊呷和他的妻子,以及為藏文化事業奉獻一生的人們仍將懷著無限的癡情,在這條路上跋涉。雪山草地的沉默無法掩飾他們內心的熾熱,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摯愛,那種超乎功利、超乎個人、超乎民族的大情懷,就像長在高原冰山上的雪蓮,任憑風吹霜打,依然根須緊系,開得冰清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