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巖 陳順林

1994年西藏第五次教育工作會議以來,林芝地區教育事業在全地區近2000名教育工作者的同心耕耘中,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完善,辦學層次、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嶄新的民族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初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促進了地區各項事業的快速前進。
基礎教育是根本
林芝教育現狀的統計,截至1999年10月底,全地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76所,藏、漢、門巴、珞巴等在校生22868人(不含內地班學生700余人),其中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9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中學及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共計2377人, 完全小學48所,規模完小18所,教學點198個, 小學在校生29401人。全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5%。基礎教育普及程度和掃盲教育率達到95%, 鞏固率達到 90.5%,基礎教育普及程度和掃盲教育成績顯著,1999年林芝地區有林芝,米林,波密和工布江達4縣實現“普六”(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并且此三縣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已啟動,結合各縣實際,實施"農科教"結合三教統籌的農村教育模式已初具規模,農牧區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開始改變。 1998年林芝縣順利通過自治區"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 同時被評為“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縣”。1997年,地區一小、二小被評為自治區"合格學校"; 1998年地區一中團委被區團委命名為“先進基層團組織”; 同年地區一小、二小被自治區教委命名為“文明學校”,1999年地區一中被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同年,地區一中團委被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光榮稱號。

逐年加大教育投入
隨著林芝地區重視教育意識的加強,對教育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1996年,地區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地委、行署做出了地方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從1996年起不得低于財政收入的10%,并逐步提高到15%的決定;1999年7月,林芝地區召開的傳達貫徹自治區第六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大會上,地委、行署又提出了從1999年起地方對教育的投入不少于財政收入15%的目標。于是,在這4年間,全地區地縣兩級正常事業投入629.9萬元,教育基建投入319.2萬元。因而,截至1999年底,學校建筑總面積已達16.3679萬平方米,校舍危房面積平均降至0.78%以內,已實現“一無三有”(無危房、有教師、有桌凳,有床鋪),并提前完成了自治區制定的基礎教育到本世紀末實現鄉鄉有公辦小學、縣縣有中學、入學率達到80%以上的發展目標。目前林芝地區教育系統擁有自己獨立的電視轉播系統,可以獨立制作各種教育節目;地直學校都擁有幻燈教學設備;地區一中2000年7月將建成多媒體電教中心和校園網絡;各縣中學均建有地面衛星單收站;地直學校擁有586型電腦95臺。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逐步推廣,必將有力地推進全地區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教學硬件得到發展的同時,教師隊伍也不斷壯大,師資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全地區現有正式教職員工1346名,其中,中學教職工322名,小學教職工1024名。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85%,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7%,全地區共有中學高級職稱教師4名,中級職稱教師110名。一支適應新世紀教育發展形勢和人才培養需求的較為完備的師資隊伍正在形成。
林芝的對口支援單位廣東、福建兩省對教育援藏重視,截至1999年底兩省對口援藏援教資金計劃達4511.7萬元,已到位資金1745.7萬元,所建成的設施正發揮著巨大的功效,為林芝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來10年的教育目標
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地(區)戰略,抓好“兩基”工作,建設適應推進素質教育要求的師資隊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德育工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推進農牧區增長率綜合改革,建立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多種教育形式并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是林芝地區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區第六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總體思路。這個思路就是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從2000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實施素質教育評估機制和評價手段,制定新的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和評價手段 ,制定新的科學的教育評價標準,對學校、教師、學生實行全面評價。逐步建立健全地區中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標準體系。
普及義務教育將作為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心工作,堅持提高普及水平與提高辦學質量、效益相統一。從2000年起每年掃除青壯年文盲2400人,到2005年,全地區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建立地、縣、鄉三級職教網絡,重點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實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通過多種形式為新增勞動力和轉崗、分流、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教育和職業培訓。2003年全地區實現“普六”目標。辦好地區職業技術學校,有望在2004年在校生達600人,以后在逐年擴大規模。2008年全地區實現“普九”(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力爭到2015年達到絕大部分現有高級中學(五個縣有完全中學),基本滿足農牧民子弟初中畢業上高中的愿望。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促進農科教相結合并和諧發展,貼近農牧區實際辦好農村教育。目前抓好米林、工布江達和波密三縣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經驗,全面推廣。
抓住西部開發的有利形勢,大力提高教育技術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目前,利用廣東、福建援贈地區教育系統的120多臺計算機,培養計算機師資,對地直學校部分班級進行計算機知識教學試點工作。2008年以前,地區教委建成計算機網絡中心,地直各校建成計算機校園網絡,7縣中學建成計算機網絡教室。與此同時,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師思想素質和師德水平為前提,提高教師學歷層次為基礎,培養中青年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重點,建設一支適應素質教育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從2000年起每年培訓中小學教師70名,中小學校長及后備干部20名,使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0%以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2004年,30%的小學教師達到大專學歷,45%的初中教師達到本科學歷,高中階段有1-2名教師達到碩士以上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