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一個聰明健康的孩子,離不開健全的聽力,就像"聰"字離不開"耳"一樣。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1周歲以內(nèi)的幼兒其智力與大猩猩相似的,正是由于人在1周歲以后逐步學會了語言,才促使其智力的發(fā)展,使人與動物有了巨大的差別,而這種語言與智力的發(fā)展是離不開健全的聽力的。國外的聽力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僅為35分貝聽力損失的兒童,如果不積極治療,就有可能影響其語言與智力的發(fā)展,如聽力損失大于60分貝就有可能造成兒童的語言障礙甚至導致終身聾啞。
然而,孩子的這種寶貴聽覺功能,許多家長就是在一次偶然的不經(jīng)意中,被永久地損害了,留下的卻是終身的誨恨。園園與芳芳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姐妹,2歲半時已十分聰明玲俐,已會背好幾首唐詩,真是人見人愛。然而,就是那年夏天,因為一次普通的感冒,醫(yī)生僅給她們用了一支慶大霉素,從此她們什么也聽不見了,不到一年她們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了……據(jù)我國耳科專家保守的估計,我國有這類藥物性耳聾的聾啞患兒竟高達20多萬,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不知摧毀了多少幸福家庭的歡樂與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
聾兒聽力的檢查
從新生兒呱呱墜地到一周歲以后,嬰兒的聽力經(jīng)歷了一個漸進的發(fā)育過程。嬰兒不會說話,所以不能反應出聽力的實際情況,·只有靠母親的仔細觀察,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嬰幼兒的聽力情況,測定一個兒童的聽力損失程度和鑒別其聽力障礙的類型,是個復雜的專業(yè)問題,從原則上講,評定聽力損失要從頻率和響度兩個方面進行。頻率是指聲音每秒振動的次數(shù)(或周期),頻率越高,音調(diào)越高。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
測定嬰幼兒聽力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嬰兒的背后發(fā)出鈴聲或哨笛聲,觀察嬰兒有無眨眼、轉身或跳躍,如有則表示有聽力。當然輕度的耳聾是不容易被發(fā)覺的。
嬰兒3-6個月開始尋找聲音的方向,對人聲和音樂聲有反映,6-12個月能熟練地辨出聲音的方向,但聾兒既不能確定聲音的方向,也不能辨別不同的聲音,正常小兒從9個月起,開始模傷說話并理解語言,能說單個字;一周歲以后的幼兒對聲音仍無反映,就可以確認耳聾或神經(jīng)發(fā)育異常。對懷疑有聽力障礙的兒童應及時就醫(yī),進行聽力檢查,以便作出早期診斷。
聽力檢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主觀測聽法和客觀測呀法兩大類。
先講主觀測聽法。隨著幼兒年齡的變化,主觀測聽法有所不同。
①行為測聽法:對0-5歲的兒童可用行為測聽法,即用聲音給聾兒作為聲源,如175Hz左右的手鼓。1000Hz左右的木魚,2000Hz左右響板,4000Hz左右手串鈴,用以上這些樂器在距小兒0.5,-1米處給予剃激,并與小孩一起進行聽力測試游戲,如"聽聲舉旗"、"聽聲跳格子"等。對聽力損失嚴重的孩子也可以在正常兒童或父母的示范下進行,將各自刺激樂器反應的聲音強度,通過儀器記錄換算成聽覺反應閾,這種測聽法的測聽準確性是比較大的。
②便攜式自由聲場測聽法,此法適用于3歲的兒童。該測聽儀是一臺喇叭狀的發(fā)聲器,在小兒背后在他不注意時發(fā)出不同頻率的聲音,觀察兒童的反映,以此來對小孩進行聽力的估計。
③言語測聽法;此法適用于2歲半以上的兒童。檢查時檢查者可用音量檢測儀保持語音的穩(wěn)定性,測試時可讓被測小孩挑選他所熟悉物品的圖片或小玩具,并按要求重復物品名稱或作出響應反映,記錄反應情況。
④純音測聽法;此法適用于5歲以上的兒童測聽。純音測聽法,即醫(yī)生用聽力計將125Hz~8000Hz的幾個頻率用大小不同的聲音讓聾兒聽,然后根據(jù)聾兒對這些聲音作出的反應,記錄下聾兒能聽到的各個頻率的最小聲音,連成一條線,就得到了所謂的純音挺立曲線,如果我們將曲線的500、1000、2000Hz的聽力損失信相加再除以3,得到的就是平均聽力損失,它是耳聾的分級依據(jù)。
(如下表)
聽力損失程度; 感知聲音所需的聲音度
輕度 〖〗17~40分貝
中度 〖〗41~50分貝
輕嚴重 〖〗51~70分貝
嚴重 〖〗71~90分貝
極嚴重 〖〗91分貝以上
對有可疑聽力損失的兒童,在條件允許可進行客觀測聽法,它包括聲阻抗測聽,耳蝸電圖及腦干反應測聽等。目前較大的綜合醫(yī)院均有條件開展這些檢查。
聾兒康復的關鍵
我國的聾啞兒童每年以2~4萬人的速度遞增。在美國、瑞士等聾啞兒早期康復工作開展得好的國家,入學后經(jīng)過9年(瑞士)或12年(英國)義務教育,45%的聾童能進入正常學校,而后還有2眺的聾童能考入大學。成功的經(jīng)驗表明,聾啞兒康復的關鍵是提倡"三早"。
①早期診斷確診。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耳聾或語言遲緩,應盡早求助于耳科醫(yī)師,對嬰幼兒耳聾的診斷,是一項細致入微的工作,更要求有耐心負責的精神,不可輕率地判斷"無異常"或"講話遲"的結論,否則會延誤聾兒的診治,造成因聾致啞的后果。
②早期配用助聽器。所我們的抽查,約85%的聾兒有不同程度的殘余聽力,可以借助于助聽器,最大限度地利用殘余聽力,加上科學訓練,多數(shù)聾兒可以講話交流,這是聾兒康復成功的理論基礎,有專家總結出這樣一條經(jīng)驗:適度的助聽器1-堅強的持久力=成功。
③早期開展呀覺語言訓練;《美利堅百科全書》中寫道:"對聾童的教育必須認學齡前(6歲)開始,兒童學習說話的運用語言越早他們有效地使用口語交流的可能性越大"。l歲半至5歲是人學習的掌握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兒童語言發(fā)展很快。人們熟知的印度狼孩卡瑪拉就是在7歲后才開始學習人的語言.,盡管其聽覺及發(fā)音器官良好,但化了7年功夫,才學會了45個詞,可見早期聽覺語言訓練對聾啞兒童來說尤為重要。
只要全社會都重視聾啞兒的早期康復工作,家長的緊密配合,更多的聾啞兒童聾而不啞、能聽會說是可以成為現(xiàn)實的。
(作者系浙江中醫(yī)學院耳聾康復研究所所長,副教授上海耳聽力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