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鑫
發行量極大的《美國周末》雜志對全美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接受調查人數達27.24萬人,調查內容范圍很廣,包括對自我形象評價、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宗教影響、交朋結友等等。基本上涵蓋了青少年思想狀況的方方面面。
在“自我感覺”方面,占49%的接受調查者的回答“好”或“較好”,另有占41%的回答“一般”,此外還有6%的回答“不好”。在自我感覺“好”或“較好”的青少年中,男孩、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學生占了相當大比例。對自己相貌和外表的關注在美國中小學生中也很突出,因為他們認為,長相好容易得到他人(包括家長、教師和同伴)的喜歡和重視。一般來說,女生對自己的長相比男生更為關注。男孩在這方面承受的壓力也不小,在生活和影視作品中,充滿“英雄氣概”的男子漢也比比皆是。
占一半以上的接受調查的中小學生承認,他們曾體驗過“真正的抑郁”,有1/3的承認“常感到沮喪”。有1/3的承認有同齡朋友與他們談起過“企圖自殺”,甚至有過自殺行動。專家們分析認為,在人生所有年齡組上,15-24歲系最為悲觀厭世年齡組。
在問及“過多久才能與父母作長于15分鐘的交流時,僅占1/3的回答“每天”,占1/5的回答“與父母作交流從未長于15分鐘”,占1/5的回答“每周僅1-2次”,占1/3的回答“在與家長作交流時通常受不到尊重或重視”。
在問及“誰對你的影響最大”時,回答是“家長”的人數最多,列第一位,宗教僅次于家長,接著是教師、異性朋友、媒體和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