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 蘇志紅等
劉毅蘇志紅朱云劉蔓華張鮮英肖斌
(1.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燒傷整形科甘肅 蘭州7300502.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730050)
[摘要]目的:總結特殊部位巨痣的治療經驗。方法:分析總結了自1980年以來,分別采用全厚皮片分區移植術和擴張皮瓣轉移術治療的特殊部位巨痣患者55例的臨床資料。結果:所有移植皮片和轉移皮瓣均達到100%成活,術后外形滿意,功能良好;29例隨訪結果表明術后遠期效果良好。結論:全厚皮片分區移植術和擴張皮瓣轉移術均為治療特殊部位巨痣的良好方法。
[關鍵詞]色素痣皮片移植術擴張皮瓣轉移術
[中圖分類號]R751.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88-6455(2000)09-0286-03
OPERATIVE TREATMENT OF GIANT PIGMENTED NEVI ON SPECIFIC SITES
LIU YiSU Zhi-hongZHU Yun,et al
Department of Burn and Plastic Surgery,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Lanzhou Command,(Lanzhou 730050)
[Abstract]Objective:To sum up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giant pigmented nevi on specific sites.Methods:The clinical materials from 55 patients with giant pigmented nevi on specific sites,who were treated with full-thickness skin grafting by zonation and transferring of expanded skin flap respectively,were summarized.Results:All of skin grafts and skin flaps survived totally.Satisfactory appearance and good function were achieved after operation.The follow-up results from 29 patients showed that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Conclusion:Full-thickness skin grafting by zonation and transferring of expanded skin flap are good methods to treat giant pigmented nevi on specific sites.
[Key words]Pigmented neviSkin graftingTransferring of expanded skin flap
色素痣為皮膚的先天性良性腫瘤,其面積廣大者稱之為巨痣。Greeley認為,位于軀干和肢體的色素痣,其面積超過900cm2為診斷巨痣的標準[1]。而孔繁祜則認為,病變波及顏面、眼瞼、耳廓以及手和足等特殊部位者,盡管面積不足上述標準,但手術切除治療時其創面缺損的修復較為復雜,也應視為巨痣[2]。按孔氏標準,我科自1980年以來根據巨痣的部位、特點以及患者的要求,分別采用全厚皮片分區移植法和擴張皮瓣轉移修復法共治療特殊部位巨痣患者55例,均取得改善外觀和保持正常功能的滿意療效。
1臨床資料ケ咀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1歲~52歲,平均年齡15.3歲,其中51例患者年齡在25歲以下。病變部位:面部37例,眼瞼分裂痣7例,手部5例,耳廓3例,足部3例。最大病變面積31cm×25cm,最小面積4cm×3cm。
2治療方法
2.1病灶切除+全厚皮片分區移植術(54例次),首次一次性切除病灶最大面積18cm×13cm,供皮部位均為腹部。
2.2病灶切除+擴張皮瓣轉移9例。
3結果
3.1術后病理檢查分型:皮內痣7例,交界痣31例,混合痣17例。
3.2治療結果移植皮片和皮瓣成活率均達到100%,原病變部位術后外形良好,功能正常。
3.3隨訪結果本組29例分別于術后6個月~13年得到隨訪,除2例于原切口緣和皮片移植處復現局限性色素痣外,其余27例外形與功能均滿意。
4典型病例ツ撐,6歲,因左足先天性色素痣于1998年9月6日收住。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左足背與足趾、足底遠端1/3以及1~4足趾掌面近側1/3~1/2與趾蹼均為色素痣,其表面粗糙,無體毛,病灶中央區域略高出皮面,病灶面積20cm×18cm。1998年9月10日在全麻下行足背、足趾背及趾蹼部病灶切除,術中見創面中央區域脂肪呈淺褐色,隨用組織剪仔細修剪至正常脂肪;創面嚴密止血后,自腹部切取全厚皮片,于足背和各足趾背創面分區植皮,并分別打包包扎。術后皮片全部成活出院,病理診斷為混合痣。6個月后再次入院同法行足底部與足趾掌側病灶切除術,創面按足底和各足趾掌側分別移植全厚皮片,打包包扎。術后皮片成活率達到100%,整個左足外形恢復正常,功能滿意,術后11個月隨訪外形與功能俱佳,僅足掌面與第二趾掌面移植皮片交界處出現一綠豆大小的復發病灶。
男,12歲,因額部先天性色素痣于1990年7月18日收住。檢查:一般情況良好,額部正中近發際處有一4cm×3cm的色素痣,表面粗糙,無毛。應家長要求1990年7月22日在局麻下于額部病灶下方埋植一個30ml擴張器,常規注水完畢后行病灶切除,擴張皮瓣滑行轉移修復創面,皮瓣成活良好,傷口一期愈合,術后病理診斷為交界痣。術后6個月隨訪,外形滿意。
5討論
5.1巨痣不但嚴重影響患者外觀,而且還有惡變的可能,手術是治療巨痣的可靠方法。治療巨痣的手術方法有削除法、分期切除縫合法、病灶切除皮片移植法、病灶切除局部游離皮瓣轉移法等。削除法其削除深度難以掌握,削淺則難以將深部色素痣去除,術后易復發,削深則有可能影響術區體毛再生及局部形成瘢痕;分期切除縫合法和局部皮瓣法僅適用于面積較小的面頰部病變;游離皮瓣法不但費時,而且術后局部臃腫,影響外觀。病灶切除皮片移植法則適宜于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病變,對位于特殊部位的病變,在供皮區充足的情況下,所采用的移植皮片越厚則越有利于改善外形及保持正常功能。真皮下血管網皮片盡管兼備皮片與皮瓣的優點,因其成活率不穩定而影響了其在該類病變切除后創面修復的應用。全厚皮片以其移植后成活率高而成為本組病例病灶切除后創面修復的主要方法。ニ孀牌し羧磣櫓擴張器/術的出現,為修復該類創面又提供了一種良好的方法,術后外形和功能均佳,但對于特殊部位的此類病變其可修復的面積有所局限。然而,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審美觀念與日俱增的今天,患者治療的意識不斷增強,對于面頰部小面積的此類病變對其治療的要求很高,上述各種治療方法很難滿足患者的要求,在此種情況下皮膚擴張術即顯示出其優勢,典型病例2即為最好的例證,這也進一步說明把特殊部位的小面積色素痣當作巨痣來重視的觀點更適宜于今天。
5.2本組55例分別采用病灶切除+全厚皮片分區移植法和病灶切除+擴張皮瓣轉移法治療。后者應用于9例患者,其中7例為面積較小,位于面頰部,對治療效果要求高,而且拒絕其它治療方式者;2例用于面頰部較大面積色素痣并波及頭皮者,在面頰部病灶切除+全厚皮片植皮的同時采用頭皮擴張術予以修復。ゲ”湮揮諭菲ふ,按病變范圍的大小和部位選擇200ml~450ml的擴張器1~2個予以修復;病變位于面頰部者,根據患者對術后容貌恢復的特殊要求以及病變所在部位的特殊性,在病變相臨部位埋植擴張器時宜選擇30ml~100ml者,并以修復較小面積的病變為宜。グ幢痙ㄖ瘟頻7例中最大修復面積為6cm×5cm;對更大范圍的病灶,若患者要求行擴張術治療,則可借鑒面部瘢痕的治療方法用擴張的胸三角皮瓣予以修復,但作者尚無這方面的經驗。ザ暈揮諤厥獠課幻婊較大的巨痣,若采用全厚皮片移植法應在病灶切除后嚴格按解剖部位分區行皮片移植,這樣則可以在改善外觀的同時保持正常的功能。①面頰部在病灶切除后按額、眶、鼻、頰、上唇及下頜等六個分區單元分別植皮[3],手術可以一次完成;②手部則按手背區、指背區、魚際、腕區和掌指區等四個分區單元植皮[4],若病灶單純位于手掌面或背面,手術可一次完成;若病變波及全手,手術則應分掌面和背面兩次完成;③病灶位于足部者,可按足背區,趾背區,足掌區,趾掌區等分為四區,并借鑒手部的上述治療方法進行。
5.3病理檢查顯示,色素細胞往往超出肉眼所見的邊緣與深度界限。本組隨訪中即發現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2個月~3個月時創緣或皮片移植處復現局限性的色素痣,如典型病例1(圖2所示),在第二足趾掌面足掌與足趾掌面移植皮片交界處復現一綠豆大小的病灶,此處曾于手術中即顯示病變波及脂肪組織,呈淺褐色,利用剪刀修剪去除病變組織后用皮片修復創面。由此說明術中尚應注意病灶切除的范圍與深度,以防復發而影響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Greeley pW.Incidence of malignancy in giant pigmented nevi.Plast Reconstr Surg.1965;36:261~266
2孔繁祜,牛星燾,惠博生等.巨痣手術治療的探討.中華外科雜志.1985;21:311~313
3季正倫.全顏面部深度燒傷的晚期整復見:高學書主編,燒傷整形再造外科學.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58~59
4鐘德才.手部熱力深燒傷的早期處理與畸形預防,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9;15:234~235
作者簡介:劉毅,男,1964年生,1986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醫療系。1998年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F任蘭州軍區總醫院燒傷整形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發表論文28篇。
收稿日期2000-03-10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