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偉(廣西)
《南風窗》去年第12期上厲以寧教授談了2000年中國經濟的9大問題。在國企改革問題上,厲教授談了一些具體的改革設想。讀后有些想法,跟教授講一講。
按照厲教授的改革設想,國企改革的出路,不管是實行股份制也好,租賃、承包、職工股份合作也好,總之是要千方百計明確企業的產權,說白了,就是一個字:賣。
的確,國有企業唯有明確產權關系,投資者承擔風險,企業才能自主經營。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千方百計要明確的,只是國企改革以后的產權;至于國企改革之前的"產權",無人過問。那么,我們把國企賣掉以后的錢歸誰呢?是繼續像現在一樣,上交國庫或為地方政府所有,公有變公"無",讓替國企干了幾十年的職工一無所有,還是像俄羅斯一樣,每個員工發給股權證,國有變私有?
我認為,這才是國企改革問題的焦點。
無論是蘇聯式的還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讓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人,使以前的"無產"者變為"有產"者,即人民擁有整個國家的財產。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幾十年里,對國有企業的職工來說,這種國家全民所有制的財產關系的體現形式,主要表現在企業對職工的住房、醫療、退休養老等福利上。
這種公有制福利保障形式維持了幾十年,使大多數的中國人有了當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副作用。改革開放的目的,本意是要消除這種體制造成的消極作用,引進競爭,打破大鍋飯,激發企業職工當家做主人的積極性,把企業辦得更好。但隨著市場自由化競爭的深入,國企改革正在逐漸走向另一個極端:原有的企業、部門福利保障體系全面改革,大量工人下崗、失業,除了政府部門和一些壟斷行業,其他社會成員均已不同程度降低了作為國家財產主人象征的社會福利保障。從某種角度說,這一部分國家主人已失去了擁有國家財產的權利。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破而未立,造成民眾安全感的失落和恐慌。對未來迷惘及沒有安全感的公民,同樣會對自己國家的未來失去信心。越來越多的有權有錢者,把子女往國外送,移民、定居,都是為了留條后路。無錢無權者,只有握緊手中的幾個小錢,以防不測。這幾年國內消費不振,多少與消費者的信心有些關系吧。同時,面對國企下崗、失業和民眾的恐慌,政府對國企的改革不得不小心翼翼。《破產法》制定了這么多年,大量資不抵債、要死不活的國企,按理早該破產了,但為了社會的穩定,政府不敢冒這個風險。
因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確保社會穩定,喚起消費者信心,已是中國改革的當務之急。但這么多年來,新的社會保障體制為什么建立不起來?按照厲教授的說法,是政府沒有錢。我認為,這不能成為理由。我們50年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國有企業資產就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不是沒有錢,只是我們沒有真正正視國有資產是"人民所有"這個事實。既然我們的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要走社會主義道路,那么,我們的國有資產就應該繼續是全民所有。對老百姓來說,體現這種財產關系的形式,在現階段最實際、最緊迫的辦法,便是用國家積累的社會財富來建立國家福利保障制度。主要設想為:
第一,建立切實有效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成立國家社會安全保障局。明確保證,每一個中國公民均有享受國家提供的失業救濟、退休養老的權利。
第二,把"全民所有"的形式具體化,將絕大部分國有資產劃歸社會福利體系所有。明確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只是資產管理者,國家社會安全保障局方是國有資產的產權代表。
第三,全面推行國有企業的改革,按厲教授的建議,除了印鈔票工廠,尖端武器生產廠外,該改制的改制,該拍賣的拍賣,該租的租,其產權改革所得全部劃歸社會安全保障局。
第四,制定國家社會保障法,加強監督,資產管理者與產權所有者分離。對侵吞、挪用社會安全保障基金者,不能以刑法中的一般貪污罪論處,而應以危害國家安全罪重罰。
第五,進行社會福利保障的全國人口大普查,建立公民福利檔案,防止重回大鍋飯的老路。如此,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定能迎刃而解。國企可以順利破產,人民有了安全保障,社會才能安定、發展。□(編輯: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