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的網絡
要理清163之謎,不能不提過去半年來已經進入發燒狀態的互聯網。
也就是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大街上,報刊上,電視上,網站的廣告突然鋪天蓋地而來。每天,都有新的網站在產生,在奮力擠進資本接力賽的行列中。根據廣州的最新資料統計,與互聯網業務有關的公司,在傳統媒介上所花的宣傳費用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倍多,這其中又以網上公司的廣告增長最為驚人。奧美廣告媒介部總監曾錦強說,1998年差不多還沒有網絡公司在傳統媒介上做廣告,但1999年下半年卻增幅強勁。單是10月份,互聯網有關公司的廣告總花費便接近去年全年的1/3。
國內最具知名度的網站新浪網,其在電視臺的廣告投放額據估計開銷不下千萬。最近,中華網也宣布要投資1個億,請當紅歌手任賢齊擔任網站的宣傳大使,投巨資遠赴海外拍攝電視片。有網站內容總監則表示,在賣完電視廣告后,網站的瀏覽率便會急速升高約40~50%。
而最讓網站們心跳加速的是:從海外蜂擁而入的風險投資正在中國尋找任何一個看起來不賴的網絡公司,然后將美元砸進去。而且,這或許只是美元的先頭部隊,更大筆的美元還在美國的股市上等著呢!
中關村的元老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在1999年12月說:最近包括了英特爾在內的國外3家大企業,集結了27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在中關村轉悠,選擇前景好的高科技企業,不管你賺不賺錢就大量收購、兼并、注資占有企業的股份。這些資金將有相當部分進入網絡業。而加拿大的證券商從與中方開始接觸到在北京舉辦"中國高科技企業北美上市研討會",僅僅花了10天時間。他們說:"美國的、日本的證券商都來了,我們再不來就晚了。"他們宣布,已經為中國準備了1億美元,半年內將有10家高成長性中小型IT公司受益。
就像1992、1993年時的房地產熱一樣,人人都恨不得在手上抓塊地,土地就意味著財富,有地就有人會出更高的價錢購買---當然不是真想住房的人來購買。一名知名網站的首席執行官說:"如果以房地產作比擬,那么,網絡門戶就是互聯網絡中最昂貴的地段。"
作為國內最大的免費電子郵局、最大的個人主頁基地,163電子郵局在知名度上與那些內容龐雜、服務全面的門戶網站相比毫不遜色,多次的網上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它往往能進入前10、前5、甚至前3名。它無疑也是互聯網世界中的一塊黃金寶地。那么,在這輪金錢狂潮中,它引起資本"獵手"們的注意是遲早的事。而且,它引起飛華人內心的躁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政策的多變,制度的僵化雖然都是投資的潛在風險,但潮水一般的"熱錢"會暫時掩蓋、淹沒這些風險。那么,有誰愿意在退潮之前放過這次機會呢?尷尬的制度
說起來,IT產業(信息產業)里,現在不乏產權改革的案例。無論是全資國有、國有民營還是純粹民營企業,嘗試改革的例子及改革成功的例子都有數起。這是一個極端依賴人才的行業,對他們在產權改革上的"政策傾斜",連政府部門都在逐步培養心理承受能力。只是,這種緩慢轉變的節奏在飛速發展的網絡面前已完全無法適應。網絡太快,制度太慢,兩者一下就撞得人仰馬翻---連協調的時間都沒有。
"傳統"IT企業如聯想、四通的產權改革可以小火慢煮,傳統國企的產權改革也已經可以提到臺面上來談,讓經理人持股、讓技術人員持股、讓員工持股都在研討的方案之列。青島市的全資國企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就大膽喊出"要做資本家"的口號。而且,一些國企也成功地實現了改制,取得國家、企業和個人的三贏結果。但是,網絡公司沒有時間在產權改革上精雕細刻,慢慢繞圈子。因為,在網上,現在看起來不錯的公司"3個月后還不知有沒有人認識你?"。領先是脆弱的,財富變現、融資的機會也是稍瞬即逝。"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過了這個村,誰知道下一個店在哪呢?
如果飛華按國有資產管理的"規矩"來辦理交易事宜,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以廣州市國有資產管理的暫行辦法為例,當國有企業準備處理國有資產時,首先要向主管部門提交報告,然后向市國有資產管理局申請立項。國資局審查批準后,企業便要聘請由國資部門發證、具有國資評估資格的機構評估資產,并要準備其他必要的文件。此后,所有文件連同評估報告再次上報國資局。
但國資局并非最終的裁決機構,所有的材料將通過這個中間機構的手遞送到市政府辦公廳,并在辦公廳的市長辦公會議安排表上排隊等候。日子到了,主管部門、主管委辦(即主管部門的主管部門)、主管副市長,及其他有關部門齊集一堂開會討論。有時討論還比較激烈,各有各的出發點和本位利益,協調意見并不容易。如有問題,報告發回,補充材料,依程序重新來過;如一切順利,各路部門簽字同意,報告將會回到國資局進行產權交易前的文件準備。最后,買賣雙方到達交易的終點站(或許應算是他們見面的起點?):國資局所屬廣州市產權交易中心。無非是新一輪資料工作,審核、過戶、交割。全套文件送國資局備案。馬拉松結束。不過,如交易額太大,接近千萬元的話,市長辦公會也不用開得太認真了,因為這筆交易將按規定移交到廣東省有關部門作最終裁決。再大些的,廣東省也不敢擅作主張,自然是移交到國務院。當然,電信部門還在實行本系統內的"垂直管理",并非由所在地國資局管理。但處理的程序也是大同小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迷宮。在這根長長的鏈條中,任何一處的阻滯斷裂都將使流程中斷。而鏈條沿途的大大小小的部門、官員是否能對交易的內容和意義有充分的理解,并依次作出理性的決定,這只能是另一個難解之謎。
神奇的新經濟和尷尬的制度的猛烈碰撞還并不只是發生在交易之時。在飛華,一批優秀的網絡高手都被編入電信局的工資冊內,拿著一份在局內被"平衡"過的薪水。在其他網站以好幾倍的薪水到飛華挖人時,飛華人才的流失已不可避免。在碰撞中一定會有東西受傷,不是制度就是經濟。現在看來,制度似乎更加堅不可摧,那么,唯一的結局就只有犧牲"經濟"。無論人們說網絡有多么神奇,多么能創造財富,但它們可能并不屬于國企,不屬于這種制度。
無論如何,163電子郵局給網上國企帶來了難得的榮耀。其他國字號網站在新興的民營網站的夾攻下已相繼衰落,或根本就從未站起來。廣東視聆通、上海熱線、深圳之窗等由電信局投資的網站曾經何其風光,借助電信局的"近水樓臺"一枝獨秀??墒呛芸?一兩年之后,當風險投資介入,"新浪"、"搜狐"、"網易"等一批民營新貴立即搶盡風頭。相比之下,老一批的"國"字輩門戶網站卻原地踏步、黯然失色。在產權不清,體制不順的"原罪"下,今日的結局也許是早已注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