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有各種流法
目前國有資產天天都在流,而且流到個人腰包的不少。報載國有資產一年流失400億,可能還不止此數(國務院研究室有一個報告,1982年~1992年10年間,有5000億資產流失)。當然,不能說原有的國有制一統天下瓦解了就一定是壞事。"流失"沒有褒貶的意思,流有各種流法。我擔心目前這種流法會引起社會問題。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基層的人感覺到,公共資產正在向有權有勢的人那里流,而自己就要變成所謂"新貧階級"了。
現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說法人持股不解決問題,一定要分到個人才能使股東關心資本營運。我認為這種方法過于簡單了。英美是養老基金會、共同基金為主,占60%。日德是其他法人持股為主,銀行起很大作用。日本70%以上的大公司股票掌握在別的公司手里。東歐和獨聯體搞私有化的顧問、美國哈佛大學的薩克斯曾說:大公司以后都變成個人持股,不是改革的最終目標和理想模式。只不過為了把國家產權壟斷打破,最好的辦法是把牌分掉。隨便怎么分都可以,快刀斬亂麻。分了以后,市場自然會幫助它形成一個好的結構。
如果我們沒有本事,不能做到由國有向法人持股的公司轉化的話,可能經濟發展的規律要逼得我們走先把國有資產分到個人腰包這個彎路。---經濟學家吳敬璉
要重結果輕形式
我并不否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以公有制為主體(注意不是國有制)。但另一方面,公有制不等于國有制,國有制作為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權利,是一種上層建筑,并不是經濟基礎。國有制作為國家的一種權利,它是否體現公有性質,不在于它采取國家占有的法律形式,而在于它在經濟生活現實運行中,是否真正一心為公眾為社會服務的經濟事實。否則,利用國有制的形式和旗號,牟取個人私利進而損害社會道德,就只是使國有制成為高尚的謊言。
在資產制度上,國有制便不能占據主體地位。因為,市場經濟作為交易的經濟、競爭的機制,其最為基本的內在構成無外兩方面,一方面是競爭的主體機制,即在規則上要明確誰有資格進入交易;另一方面是競爭的交易秩序,即在規則上明確按怎樣的條件進行交易。就競爭的主體機制而言,市場經濟首先要求進入市場的必須是純粹的經濟性質的權利。權利有各種類型,包含經濟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宗教的、軍事的等等。不同性質的權利有不同的運行規則,唯有單純經濟性質的權利能在一定條件下可能通過市場買賣實現運動。其他一切超經濟的權利則有其特殊規則,無論什么條件下,若把超經濟權利投入買賣,那么都只意味著腐敗。
國有經濟在產權屬性上是超經濟的,國家為主體占有資產,這種占有關系不可能是單純的經濟關系,政資不分必然政企不分。所以,資產的運動便不可能首先服從經濟規則,更談不上服從市場交易規則,而只能首先服從超經濟的特權規則。當一定社會的資產權利普遍不能進入市場交易的時候,這一社會便不可能是市場經濟社會。
---經濟學家劉偉
被動堅持公有制?
給公有制帶來危險的是被動堅持公有制:
重形式不重內容與效果,即只看產權歸屬是否國家,而不看其運營結果是否實現了公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重"塊頭"大小而不重實際影響,即只看國有經濟的比重是否處于控股地位,而不看其是否產生了控制力;
重物質形態而不重貨幣形態,即認為只有表現在物質形態上才是實實在在的公有資產;
重靜態固守而不是流動增值。被動堅持公有制的結果是導致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增量不增、存量不存"。
---經濟學家范恒山
幾個不能劃的等號
關心國有資產不流失,是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這里需要弄清幾個問題:
國有資產的流失不能與國有資產產權流動劃等號。事實已經證明,國有資產產權的僵局,不僅使國有經濟效益低下,而且因長期低效運營乃至長期虧損造成價值的無效損耗。這同樣是國有資產的損失,因此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坐失"。可見,國有資產不流動并不能保證不損失。另一方面,我們應全力防范的不是國有資產流動中合理的損耗。正如水的流動必然有代價(如蒸發、滲漏、粘滯等等)一樣,資產的流動也有一定的流動成本和流動損耗;但這種成本或損耗與流動所產生的功效相比是值得的。目前人們痛恨的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是指一些人或團體利用掌握國有資產的權力非法分割屬于全社會的財富。應該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正是國有資產缺乏公開合理流動的法律機制的制約。
國有資產轉變為集體資產不能算流失。由于思想的解放,人們已經認識到,國有制并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實現形式,而國有制的規模應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因此,探求公有經濟的其他實現形式,特別是大力發展適應目前生產力需要的各種集體所有制就成了必然。這時,有計劃、有步驟、公開合法地將一部分國有資產轉化為集體資產,顯然是有利于整個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何況,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國有資產中相當一部分原本就是由集體經濟轉化而來。
國有資產切割出一塊補償歷史欠債也不能算流失。由于我們長期的計劃體制和高積累以求高速發展的政策,導致大量的歷史債務---如住房建設、社會保障乃至企業資本金投入、技改投入等等。所有這些,不由國有資產中予以適當補償,不僅不能保證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而且因為目前國資投資體制的軟約束,還將給大量國有資產繼續追求擴大規模留下資金余地,造成更多的欠債,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適當控制國資總規模,用一部分國有資產清償歷史欠債,不僅可以加快歷史包袱的解決,而且有利于國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總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不應囿而固之,而是要建立嚴密的法律體系,使國資的流動與交易公開化、法制化。至于將國有資產的流失與國有產權交易劃上等號,甚至以此為口實反對國企產權改革,顯然是錯誤的。---《中國改革》評論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