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十大職業:最熱和沒落
跳槽和改行已經成為潮流。美國《時代》周刊預測了21世紀的十大熱門職業和十個走向沒落的職業,我們可能覺得有些名詞還比較陌生,但10年前,誰會想到“網頁設計”會成為2000年最熱門的職業呢?
十大熱門職業:
1.身體組織工程師。隨著人造皮膚在市場上的出現,人造軟骨預計不久也將問世。身體組織工程師則將利用這些制造人的肺、心和腎臟。
2.基因程序設計員。人類基因研究計劃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將來通過電腦來改變人的基因,以預防各種疾病,包括某些癌癥,已不是幻想。
3.藥學農民。新時代的藥物學家可能先要做農民,他們通過種植轉基因農作物,飼養轉基因牲畜,生產攜帶疫苗的西紅柿和含有藥物的牛奶等。
4.轉基因食品監督者。轉基因食品會越來越多,這些東西正在不知不覺地摧毀我們傳統的食物鏈。生態監督者將應運而生,幫助我們消滅失控的轉基因品種和放心地吃晚飯。
5.數據“礦工”。信息的泛濫使我們必須依靠專家從成堆的數據中去粗取精,商人和流行病學家也需要他們的意見做參考。
6.熱線修理工。你家越來越復雜的電器和自動化設備需要他們來維修,通過可視電話和遠程診斷,熱線修理工為你把麻煩擺平。當然,麻煩大了,還是需要他們上門服務。
7.虛擬-現實演員。網絡劇流行起來的時候,按次收費將變成按劇收費。你可以通過網上和編劇、導演和演員互動。
8.小范圍播放的電視節目。廣電業將更加個性化,傳媒商和廣告商會為你量體裁衣,制造適合你口味的內容。
9.圖靈猜想試驗者。計算機工程師將發明模仿人類思維的機器和程序,它們能猜測你的要求,分析你的思維習慣,幫你解決各種各樣的日常事務,比如總結你的電子郵件內容,回信給你的媽媽。
10.知識工程師。人工智能經紀人會幫助你把一生的點點滴滴數字化,使數十年漫長的歲月凝聚在小小的光盤中。
十大沒落職業:
1.股票經紀人、郵遞員、保險和房地產代理等中介服務人員。互聯網會淘汰大多數的中間人,只剩下極少一部分為無知者服務。
2.教師。遠程教育會淘汰大部分教師,教研室可能會成為網上問訊臺。教育系統不會消失,但是變革將極大地降低成本。
3.印刷工。隨著數字報紙的流行,印刷廠成為明日黃花,施樂等富有遠見的公司正在研發靈活如紙張,功能如計算機屏幕的新材料,可以預見,全世界的樹木都會開懷大笑。
4.速記員。先進的聲音辨識軟件會將大批書記員、秘書職位淘汰。
5.首席執行官。現在這個在中國最時髦的頭銜可能很快風光不再,網絡化的企業無法接受繁瑣的自上而下的決策,網上專家團將率領公司走向未來。
6.正牙醫生。由于有了三維模擬程序,一次性“校牙器”使你無需金屬牙套。這種技術已經在臨床中開始使用。
7.獄卒。因為微小的植入芯片將限制犯人的罪惡活動。
8.卡車司機。“激光制導”車道將出現,電腦驅動的車輛能夠滿載貨物高速行駛。
9.管家。電冰箱現在可以自己決定再添點牛奶了,那么不需管家就可以自動清理居室等裝置的出現也就不再遙遠了。
10.父親。由于體外受精和克隆技術的出現,爸爸可能成為恐龍式的滅絕種類。隨著人造子宮的出現,媽媽也一樣。
中美經濟的有趣比較
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一個是發達國家,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無疑存在差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W·弗格爾將中國的經濟現狀與美國120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作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比較。
弗格爾認為,從實際人均收入來看,中國現在正處于美國1897年左右的水平;農業勞動力所占份額的水平則相當于美國1880年的水準。但如果轉向教育,則兩國的比較要有利一些。就小學在校學生與相關年齡組的比例看,中國達到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水平;在中學教育上,中國則已達到美國1970年的水平,而當時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目前水平的4倍。再比較一下預期壽命,中國現已達到美國1966年的水準。但是在城鎮人口的比例方面中國仍處于美國1890年的水平。
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并非處于同一水平,而是若干不同的水平并存。某些領域發展較快,有些方面則相對處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美國的經歷表明,發展較快的部分必然對發展滯后的部分造成極大的壓力。不過,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中協調各方面間的壓力比美國進行得更加順利。
都市化進程加快就是很好的例證。1980至1995年之間,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從19%升至30%。盡管面臨住房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種種壓力,城市人口的預期壽命仍有增長。在美國,同樣規模的農村人口在1860至1890年間擁入城市,但其生活水平卻大為下降。在極為擁擠的城市貧民窟,嬰兒死亡率達到50%。19至20世紀期間,美國和大多數西歐國家城市發展的速度大大超過其提供住房、相適應的污水處理設施、潔凈飲用水及安全食品的能力。相比之下,在中國和其他經濟高速發展的亞洲國家,城市的高速發展是以較為先進的公共衛生技術和較好的住房條件為基礎的,其中包括人們普遍使用開水。
弗格爾指出,經濟快速發展不僅意味著中國將快速趕上美國的技術,也表明中國的消費結構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其變化與美國所經歷的變革一樣。
1875年,美國人的食品、服裝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占消費的75%,而教育和保健僅占2%,消遣占18%;到1995年,生活必需品占消費的15%,教育和保健幾乎與食品、服裝和住房的消費份額相當,但消費中增長最大的是消遣。1995年僅此一項就占支出總額的67%。
三角債仍是一大毒瘤
據國家經貿委對中國6省2400余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到1999年6月末,在中國57469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應收賬款7887億元人民幣中,屬于拖欠的回收賬款5500億元,占70%。拖欠3年以上,事實上難以收回的占24%。
拖欠的原因分別為:因債務人嚴重虧損導致的占39.5%;因債權人為保住市場主動賒欠的占13.7%;因債務人破產、被兼并、改制導致的占9.9%;因債務人進行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導致的占7.7%;因合同糾紛導致的占3%;因債務人惡意拖欠的占3%;因債務人將流動資金挪用于固定資產投資而導致的占1.7%;其他原因占21.5%。
從行業看,三角債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紡織等能源、原材料行業。
專家指出,解決三角債要標本兼治,近期應做的是:壓縮總量,調整結構,提高產品競爭力;適當增加流動資金貸款,建立國有企業資本金的補充機制;完善結算服務,加強結算監督;打擊地方保護主義;財稅部門放寬政策,鼓勵并方便企業核銷。從長遠看,應著重于防欠機制的建立,嚴格執行《合同法》,規范市場秩序,培養社會的誠信精神。
對于企業拖欠銀行的債務,已出臺“債轉股”的辦法,但處理企業之間的拖欠,能否有更大膽的措施出臺?專家建議,不妨從稅收上給予優惠,鼓勵和吸引私營企業和民間資金參與“三角債”的清理,盤活國有企業存量。這樣總比國有企業被債務拖垮拖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要好。
未來戰場七大尖端武器
21世紀的戰爭,將是尖端武器的競爭和較量。為此,世界各國都在殫精竭慮地研制各類高精尖武器,以搶占未來戰爭的制高點。科學家和軍事家們預測,未來的戰爭中將有七大尖端級武器稱雄于戰場。
一、激光武器。激光武器是當前所謂新概念武器中理論最成熟、發展最迅速、最具實戰價值的前衛武器。它以無后座、無污染、直接命中、效費比高等諸多優點成為發達國家研制中的未來重點武器。
二、隱形武器。隱形武器的出現是人們千百年來不懈追求的結果。現在正在秘密研制中的隱形武器有隱形飛機、隱形導彈、隱形艦船、隱形水雷、隱形坦克等。未來隱形武器將朝著多兵種、全方位、更隱蔽的方向發展。
三、單兵攻防武器。在未來的高技術戰爭中,士兵將面臨核、化、聲、光、電磁等多方面的威脅。為此,一種能夠完成晝夜觀察、跟蹤、瞄準、射擊、技護等任務的多功能單兵攻防武器系統將隨著戰場環境的不斷惡化而產生。它集單兵武器、綜合防護、數字視聽系統等多功能于一身。
四、微波炸彈。微波炸彈是利用強波束能量殺傷目標的一種新武器。它由高功率發射機、大型發射天線和輔助設備組成。當超高功率微波聚集成一束很窄的電磁波時,它就像一把尖刀“刺”向目標,達到毀傷目標的目的。
五、“納米”武器。軍用納米技術是異軍突起的新興技術,它將成為21世紀信息時代的核心技術。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成熟,在未來戰場上將出現各式各樣的袖珍偵察機、戰斗機等武器。屆時,將會出現“小魚吃大魚”的軍事奇觀。
六、信息武器。高技術局部戰爭是整體力量的對抗。要打贏這樣一場戰爭,不僅要奪取制空權、制海權,而且還要爭取到信息優勢,將各軍兵種的各類武器裝備的軟件硬件有機融合起來,發揮整體優勢。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系統就是起“融合”作用的武器系統,它能將所有信息數據庫和數據匯集起來,達到信息共享、共用、共調,從而確保各軍兵種與指揮部之間交換信息和數據,大大提高指揮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七、無人化武器。微電子、納米等一系列軍事高技術的發展成熟,為無人武器的研制和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為此,軍事家們預言:23世紀的戰場將是無人化戰場,真人部隊將為“機器人戰士”所代替。不久的將來,在陸上,在空中,在海里,無人化武器將作為主力軍馳騁于戰場。
中國每年因干旱糧食減收100億公斤
水利部統計表明,每年不同程度發生的旱災使中國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蒙受了巨大損失。從1950年至今,全國平均每年因干旱直接減收糧食100億公斤以上,約占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糧食損失的60%。
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農業生產仍然沒有擺脫受制于天的局面。現有的水利設施80%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多年運行老化失修,再加上設施不配套,灌溉保證率不高,一遇大旱農業就會遭受重大損失。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26億畝,成災1.34億畝。
干旱造成的牧業和工業損失也十分巨大。干旱缺水造成牧草產量和質量降低,牲畜大量死亡和被淘汰。全國每年因干旱對工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按1990年價格計算,達144.7億元人民幣。
干旱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更是驚人。據有關部門估算,由于農業、工業受旱給其它行業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按1990年價格計算,全國每年平均達852.3億元。
此外,干旱造成的地下水超采還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利部統計,全國每年地下水超采量超過80億立方米,已形成地下漏斗區56個,面積達8.7萬平方公里。有30多座城市不同程度出現地面沉降、塌陷、裂縫等破壞。環渤海地區和膠東半島有1200多平方公里發生海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