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合資協議正式宣布之前,樂百氏里除了個別參與談判的高層首腦知情外,幾乎所有員工都全然不知,只是曾經有過樂百氏將與雀巢合資的傳聞。在正式對內宣布的4天之內,所有國內媒體都未見只字片語的報道,在公布后的第3天,正值廣州某大報記者在樂百氏總部采訪,但樂百氏方面仍然沒有透露分毫。
3月初,達能公司在法國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其近期的發展計劃。隨后,國際媒體共發布了18條有關達能發展計劃的新聞,其中僅有3條提到樂百氏,亞洲媒體僅香港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提到達能收購樂百氏。
協議公布后的一段時間,國內各大媒體紛紛致電樂百氏,要求采訪,均被告知參考本地某報的早期報道,并以沒有更多說法為由婉拒了幾乎所有的采訪。樂百氏如此低調處理,到底有何難言之隱?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樂百氏是一個善于“炒作”新聞的企業。1992年,到北京大學征集集團名稱;1994年,樂百氏從當時風頭正勁的馬俊仁手中以1000萬買下“神秘配方”,成為一大新聞熱點;隨后,開始生產“生命核能”口服液,在全國拍賣經銷權,熱鬧非凡的場面讓國人大開眼界;1998年,花“天價”請國際知名顧問公司咨詢,等等,都被許多人看作是精心“炒作”。何以在合資的大新聞上如此低調?
無獨有偶,達能公司也對合資一事三緘其口。這個在歐洲排名第三,世界排名第七的食品飲料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擴張過程一如它與樂百氏的合資,是“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早在1987年,達能就與廣州簽訂了合資生產鮮乳制品的協議;1994年,在上海分別簽訂建立乳制品公司和餅干公司等兩個合資企業協定;1995年,控股中國豪門啤酒廠;1996年,控股中國杭州娃哈哈公司;同年收購了中國武漢東西湖啤酒廠;1998年達能收購中國大型礦泉水公司益力。
達能在中國所有的收購幾乎都顯示靈活、高速和低調。它在一次次收購行動中,基本上讓企業的“中國味道”完整地保留下來,它幾乎不是在實現其自身的本土化,而是讓中國本土的公司,徹底地保留其本土特征——保留品牌、經營班子和經營策略。在收購了娃哈哈4年之久的時間里,當娃哈哈高舉“中國人自己的可樂——非常可樂”的時候,竟沒有多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母公司已是法國達能。這是達能的固有的經營作風,還是進入中國后的“嫁接”產品?
為什么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次看似簡單的合資還會讓當事者顧慮重重?
在先后3次對樂百氏高層的采訪中,何伯權將積埋多年的“難言之隱”和盤托出。而在他并不算激烈的言詞背后,我們感到的是中國企業家對“企業價值回歸”的內在渴望。一個“純粹”的企業才是一個真正有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