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樺
唐海松原先設想在中國創建他的互聯網公司,最難的事可能莫過于北京的辦事機構對他的申請表格的批準。但是,他走了眼,最難的事情莫過于為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億唐網站找尋合適的雇員。這家公司的目標是創造一個領先的網站。但真的要找一個好經理,唐海松發現,實要比找一個有效率的官員更難。
“互聯網方面的技術,中國只比西方落后5年,”唐說,他1998年畢業于哈佛商學院,“但在管理的專門技術方面,我們至少落后了20年。”
在中國缺乏的是一種企業家的精神,業務上的積極性不等于管理上的聰明。在亞太地區,中國小商業的破產率名列前茅。“中國可能會開放她的市場,”唐說,“但中國沒有足夠的技巧把工作干得富有效率。”中國只有9000個國內培養出來的工商管理碩士,而美國的商學院每年就可以“攪拌”出來7萬個工商管理碩士。
更糟的是,中國的工商管理碩士的課程往往不能與殘酷的商業競爭相匹配。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認一些商學院還處在極其初級的階段。大多數教授只會鸚鵡學舌地講授一些過時的教材,而沒有什么實踐的經驗可以與學生共享。“我怎么能夠信任一個自己從未涉足過市場經濟的教師?”一個大學生說。
中國的商學院強調死記硬背,而不是在模擬現實環境下,培養一個經理應具有靈活應變的技巧,也不鼓勵學生參加這種實踐,因而這個剛萌芽的專業極少有機會來實踐這方面的技巧。“中國政府直接管理著國家的教育系統,”中歐國際商學院的校長劉濟(音譯)說,這是一家由上海市政府和歐盟合辦的學校,“由于缺少競爭的壓力,中國的商學院缺少所需的公開性和多樣性來支持國家的經濟改革。”
隨著西方的資助日益增加,對中歐國際商學院這類學校的課程設置,不論是教育部還是外國政府都感到問題嚴重。“我們環顧亞洲各國,再來看看中國,越發感到經營管理教育的迫切性。”芮書潔(音譯)說是一家兩年前與美國亞利桑那一家國際管理學院雖然在急劇提升學費,并增加用英語教學的課程,但所規劃的課程很少能與實際的應用相吻合,這是因為學習之目的只是為了取得一紙工商管理碩士的文憑,不怕沒有工作。某些跨國公司為了吸引人才進入公司的管理層,無償提供比較昂貴的學費讓一些人去攻讀學位。
人力投資的緊迫性也擴展到了那些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它們不得不在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競爭,為了使企業能夠生存下去,在培訓經理方面,有些企業還是要舍得花這筆錢才行。在中歐國際商學院,將近一半攻讀工商學費的,如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等。
在過去,國有企業的經理一般都是論資排輩地熬了一二十年,等到當上經理,意志也就逐漸消沉了,浮在上面,呆在辦公室里的時間就多了。但是在虧損嚴重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對這些經理別無選擇,只有增加他們的薪水和向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經換取經理們的服務承諾,尤其是某些人害怕在跨國公司那種透明的人事制度下,不進則退,沒有學位會妨礙今后的提升因為他們畢竟是本地的雇員。“我承諾在我的公司里干13年,”一名35歲的工程師這么說,他在中歐商學院攻讀學位的學費是由中國國有的石油公司下屬的大慶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現在他們愿意支持我來學習也不算晚,即使比大多數人獲得工商管理碩士的年齡大了10歲,這也沒有什么關系。”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國有企業也開始通過商學院的花名冊來遴選其未來的雇員,類似唐海松這樣剛起步的公司眼前要找一個拔尖的經理真還不那么容易哩。當他的網站開張時,他需要尋找一個人力資源部主任來看著他的160名雇員。他期望從幾十個有資格的申請者中來替換他自己時,結果只有4個人符合他的要求。“我們談到哈佛商學院,在眾多的要求中,其中之一是要求學生能在沒有預計到問題的本事。”唐海松說。一旦中國自己的商業人才與其雄心相匹配,到時候,唐海松這類從海外回來的人只能依靠他們在哈佛學得的即席創造能力來獲得成功了。
(編輯: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