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宏 趙曉峰
一、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的意義
在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必須轉變教育投資作為消費性投資的觀念,要切實把發展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性投資?!币虼?,我認為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一)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措施。沒有教育的優先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沒有后勁,就不可能持續快速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把教育作為基礎產業來辦。非義務教育的產業化,有助于非義務教育學校按教育規律,以追求教育質量和效益為目的,充分地利用現有的人財物,實現學校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平膛d國,讓教育優先發展,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將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措施。1992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中,明確將教育作為“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為我們進一步把非義務教育實現產業化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二)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可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Q現在我國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很大,父母們都舍得在教育上多投入。據國家權威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意向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會拉動居民在教育上的消費。特別是在當前國有企業單位大量人員下崗,這些人下崗后需要一個“再充電”過程,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可以帶動教育消費,進而帶動教育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帶動社區服務等教育配套行業的發展,以使非義務教育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上的消費需求。教育消費形式必然附帶教師學生和相關人員這樣一個龐大群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需求,這無疑會大大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非義務教育的產業化對其他行業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符合擴大內需的要求。
(三)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可以減少國家財政投入負擔。原有的教育體制教育經費主要靠國家財政列支?,F有的教育經費在中國眾多人口、學校數量很大的條件下,可謂杯水車薪,捉襟見肘。鼓勵社會力量捐資辦學,也只能解燃眉之急。如果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將使學校利用現有條件籌措更多教育經費,這樣就可以減輕國家財政投入的負擔,進一步加大學校自主辦學的力度。
(四)非義務教育的產業化,擴大整個教育規模,從而使非義務教育產業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且有助于緩解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從宏觀經濟運行來看,我國目前傳統消費的供過于求,需要消費領域的拓展和創新,而教育是第三產業中一個重要部門。教育產業的發展將拓展居民的消費空間,可以對經濟增長持續貢獻。非義務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一方面可以容納大量的教職工,另一方面又可以接納大量的本該進入勞動隊伍的青年進校學習,推遲其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這樣可以減少勞動力同一時期供給的壓力,從而緩解我國目前的就業矛盾,為國企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一個分流勞動力的寬松環境。
二、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的可行性
目前從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及教育產業化的市場分析來看,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是可行的。
(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教育作為知識創造和傳播的一個主要領域,其本身成為一門新興產業的條件日趨成熟。原來傳統的西方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物質資料和勞動力投入的增長/但許多發展中國家想盡辦法增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不但沒有趕上發達國家,而且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擴大。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這種差異擴大的關鍵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人力資本擁有的重大差異上,人力資本才是解釋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所以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要趕超發達國家,必須在人力資本投資上花大氣力。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進行戰略調整和企業經營機制轉變過程中,指望大量投資教育,短時期內可能性不大,因此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特別是高等教育產業化,可以帶動整個社會人力資本投資高潮,可以緩解教育經費不足,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非義務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供給資源市場沒有充分發揮,為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提供可能。教育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具備了非義務教育產業化所需要的供給方。就大學教育資源講,大批出國留學人員回國,自己培養了大量的碩士和博士,這些人很多在高等學校工作,教師資源較充足。近些年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還從有限的預算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來進行學校硬件建設,學校規模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這些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配置和利用,學校辦學效益不高。如果實行非義務教育產業化,可以使教育資源按產業的方式重新合理的配置,使其市場供給的潛力得到更大的發揮。
(三)教育需求潛力巨大,為非義務教育產業化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市場需求。我國人口規模很大,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對教育投資的需要不斷增加。目前我國所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絕大多數家庭對子女教育極為重視。同時繼續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教育特別是高校教育的渴望更加強烈。與如此強大的教育需要相比,受教育經費投入嚴重制約的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出現了供求不均衡的尖銳矛盾。我國目前在高等教育上實行的配額方式就是通過高考分數排序來均衡供求,這也是目前非業務教育產業化前唯一公平合理的解決方式。因此,從社會教育需求來看,實現教育產業化是解決教育需求的重要舉措,否則“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將嚴重制約素質教育的實施,也將嚴重影響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長春郵電學院通信工程系
(長春130012)
責任編輯: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