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明
養生,顧名思義就是指“保養生命”。是指通過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行為達到健康長壽的過程。再具體些說,就是通過人的主觀努力來掌握一定技巧,并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壽命。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立了眾多的養生學說和流派。按照時代特征可歸結為三大類學說:第一類是經典養生說。如耗磨學說、運動不足說、衰老色素說、自身中毒說、生殖機能減退說、大腦衰退說、免疫功能衰退說、降溫延壽說、限食延壽說等。第二類是近代養生說。如衰老遺傳程序說、血管老化說、應激學說、衰老基因說、自由基學說、體細胞突變說、溶酶纖膜損傷說等。第三類是現代養生說。這類學說是在科學前沿三大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背景下總結出來的。如白細胞介素2減少說、微循環障礙說、微量元素說、DNA損耗說、生長激素說、生物鐘說、線粒體說等。
我們并不否認每一種學說所含有的科學成分,只是不應該忽略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人,既是一個自然的人,也是一個社會的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和學者認同了這樣一個趨勢,即:心理養生將成為21世紀的健康主旋律。我認為,從21世紀著眼,可以把心理養生稱作是第四類養生說——“64未來養生說”。
心理養生從宏觀的意義上來講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淺層次的心理養生;一個是深層次的心理養生。淺層次的心理養生,也可稱作表意識養生;深層次的心理養生,也可以稱作潛意識養生。調意入靜、修心養神等,都屬于表意識養生。而潛意識養生具有的顯著特征是:在表意識養生的基礎上,有一個從廣度到深度的延伸。也就是說已不是局限于“盡量排除雜念或設想一些愉快的東西”那樣一種簡單的利導式思維上。我在這里要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來,叫“大調意”。這個“大調意”可以說是潛意識養生的思維基礎。什么叫作“大調意”呢?就是不只是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短暫的修心養神,而是在平時也要養成廣角思維的習慣。多讀書、多思考、多比較,縱橫古今、通曉世理,不狹隘、不偏激,奠定一個平和、恬淡的心理基礎。這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習慣,是在有意或無意中養成的。如果拿表意識養生和潛意識養生作一個比較的話,我覺得后者比前者的養生效應要顯著得多、持久得多。
按照生物與自然的法則,一種動物的預期壽命,大約是它成熟期的5~7倍。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曾以這個法則來推算,人的預期壽命應該是120—150歲之間,至少也應該在100歲左右。然而,這個指標實在離我們的實際太遠了。那么,癥結到底又在哪里呢?是生活條件不好嗎?不是!是醫療條件不好嗎?也不完全是。那又是為什么呢?我認為問題還是出在心理上。怪不得別的動物和人處在同樣的生態環境中,而且并沒有任何“醫療條件”,壽命卻一直基本保持在生物的自然法則之內。那么,是不是說人的心理只有像動物那樣簡單,才能少得病呢?不是的,因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達到這一點。然而,能不能力求簡單,在進行復雜思維后很快求得“心理回歸”或“心理還原”呢?能!應該能!我們強調心理養生,目的和意義也正在于此。
中國有許多有識之士,對此早有十分深刻的認識。如唐代的孫思邈、宋代的陸游等等。我國當代文學大家王蒙,對此也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他把自我保健看作是有關“人生真諦”的問題。他說:“在充實的人生中能夠適度的輕松。這是學問,這是胸襟,這是藝術,這是謀略,這也是信心和氣度。”他主張,該玩玩就玩玩,該放放就放放,該趕趕就趕趕,該等等就等等,永遠不氣急敗壞,永遠不聲嘶力竭。他自己很向往的一種狀態就是“安祥”。他說:“安祥屬于強者,驕躁流露幼稚;安祥屬于智者,氣急敗壞顯得可笑;安祥屬于信心,大吵大鬧暴露了其實沒有多少底氣。”另一位著名作家姚雪垠,則把心理養生稱作“超級養生術”。他說,許多疾病只吃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長壽和健康是個復雜的問題,受遺傳和生存空間的制約。但就每個人而言,胸懷坦蕩就是養生長壽的寶典。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到黑暗,而且總想著整人,搬弄是非,他決不可能長壽。他預言,跨入21世紀的中國人,將以中國傳統養生術為基礎,開創新世紀的人類自我保健學。我看,這些文學大家肯定是對養生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否則,他們說不出這么內行且富有遠見性的語言。
心理養生是門新學科,還是讓我們大家在實踐中去體驗、去完善吧。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