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亮
我1976年癌癥手術后,下決心鍛煉身體。1982年正式開始學習太極拳;以后不論是寒風凜冽的嚴冬還是驕陽似火的炎夏,每天早上都打太極拳。之所以能堅持下來,也多虧南京大學的體育老師丁宏余。他每年都應邀赴德國傳授太極拳,在那兒的知名度甚高。我正是在他的感召與幫助下才一直堅持到現在的。
人從中年走向老年后,逐漸變得蒼老憔悴、體態臃腫、遲鈍健忘。運動有助于延緩人體功能的衰退,使人交得年輕壯實。但某些激烈運動并非人人適合,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慢性病患者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太極拳動作輕柔緩慢,似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故而對中老年人更為適宜。
腦衰和跌跤對老年人來說是致命傷。人到老年記憶力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經常丟三忘四。跌跤也是老人日常生活中最擔心的事。據美國國家疾病防治中心的調查,在65歲以上的老年婦女中,跌跤已成為致命的第二號殺手。太極拳正是防止腦衰和跌跤的良好運動方式。
太極拳是一種動作連貫、動靜兼修、內外并練的古老拳術。它起源于古代醫學養生術,經過幾百年來各流派不斷地千錘百煉,已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養生保健運動。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強調“先在心,后在身”,不斷用意念去支配拳勢,是健腦的一種好方法。習拳時要求體松心靜、意守丹田、全神貫注、排除雜念,在“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境界下進行操練。如此養精蓄銳,可使人自始至終保持腦清目明。
太極拳兩手動作左右講究對稱,可增強大腦兩個半球的協調性。尚需有意識地配合進行腹武呼吸:吸氣腹內收,呼氣腹外鼓。隨著拳勢的開合起落、前弓后坐,有規律地做一呼一吸腹式運動,從而吸入更多的氧氣,給大腦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
明代養生學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曰:“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清楚地告誡人們,必須積極思維勤于用腦,才能永葆青春。許多東西用后會陳舊或損壞,惟獨人體的器官越用越靈光,越用功能越好。傳統的太極拳,不管是楊式、陳式及其他哪一派的,其姿勢雖有某些差別,但總體要求是一致的。
俗語道:“人老從腿起。”太極拳的腿部動作很多,步法講究“虛實分明”,在操練中腿部鍛煉所占比重很大。常需以腰為軸,帶動兩腳前進后退、左右邁步,因此可大大地鍛煉腰部及下肢的腿力,提高膝關節及韌帶的靈活性,有助于人體平衡,下盤穩固,以防止跌跤。
凡常年堅持練太極拳且得其要領者,盡管年邁,但大都滿面紅光、情緒開朗、思維敏捷、步履穩健、靈活有力,一般都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人們常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太極拳運動也是貴在堅持。我已堅持數十年,今年68歲,不但癌病再未發過,而且能吃能睡,各方面都還正常。這當然要歸功于奇妙無比的太極拳。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