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慰群
報社的高嵐先生是位頗有才氣的高級編輯,寫得一手好文章。他是我多年的朋友。這些年來不知何因,本來就不胖的他越發(fā)顯得清瘦,“衣帶漸寬”,面色無華。他曾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癌癥,做了胃鏡、全結腸鏡、腹部B超、全身CT、甲胎蛋白等一系列檢查后,排除了癌癥與肝病;也排除了糖尿病、甲亢等良性消耗性疾病。醫(yī)生始終尋不出病因。
我問過他有何癥狀,他滿面愁容地說:“近些年來經(jīng)常在餐后1個多小時感到腹部脹痛,每天拉稀2~3次。人感到乏力,精力也不易集中。吃的東西倒不少,雞、鴨、魚和各種營養(yǎng)品樣樣齊全,可就是吃飯不長肉。記得多年前曾有過一次較厲害的腹瀉,用過不少藥物,什么黃連素、慶大霉素、痢特靈、氨芐青霉素等。之后腹瀉次數(shù)減少,但餐后老覺得腹脹、時有疼痛,常解稀水便或稀溏便。另外,因為有關節(jié)痛的毛病,時常吃芬必得。醫(yī)生檢查后只說是慢性淺表性胃炎、輕度結腸炎。”我聽了他的訴說,覺得他有必要做一些特殊檢查,以便尋出吃飯不長肉的病根。于是便帶他去拜訪消化研究所的鄭教授。
鄭教授聽了高先生的主訴,翻閱了一系列檢查報告,并為他做了全身體檢。然后,他為高先生開出了呼氣氫試驗及小腸通透性乳果糖、甘露醇試驗檢查單,并叮囑了配合檢查的有關事宜。幾天以后報告出來了。呼氣氫實驗中氫氣和甲烷含量高,甘露醇吸收率較低。鄭教授看過報告單,胸有成竹地對高先生說:“你患的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腸道滲漏綜合征,并因吸收不良引起了營養(yǎng)不良。等有空的時候,我好好和你聊聊這種病。”
一個風和日麗的休息日,我與高先生一同到鄭教授家中去請教。兩鬢斑白的鄭教授熱情地邀我們坐下,遞上香茗,接著便與我們侃侃而談。說起高先生的毛病來。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小腸處于相對無菌的環(huán)境中。胃中分泌的胃酸能殺滅絕大多數(shù)細菌,腸道有節(jié)律地蠕動可防止食糜中的細菌過度繁殖。即便如此,小腸內(nèi)依然存在著有助消化和合成維生素K、B12